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关于希望的文章读后感集锦(6)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首次浏览这篇文章时完全不了解先生要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想法,或者说我无法理解当时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及心情,慢慢读过几遍后才有了一点点的理解。
老师都说,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据我所知,《希望》写于1925年1月,当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新思想与旧思想的交锋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每每读到这句话都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暗暗称绝,但是又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我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绝望本身就是虚的,它与希望之间并没有确切界限,而希望往往与绝望并存着,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我也在网上查阅过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有些人把句子里的“相同”理解为“一样”,而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一同,一道”,希望和绝望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并存着。
希望和绝望的矛盾作为鲁迅作品的中心命题之一,《希望》中以二者的对立结构贯穿全文。短短八百二十字,既是二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又是一个重生式的求索历程,这恰恰展现了先生在精神上的深刻矛盾及其强烈的质疑意识,有着其不凡的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希望”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关于“希望”的描述却很少,其中“我的心分外的寂寞”、“然而就是如此,陆续耗尽了我的青春”等语句看似绝望悲观,实则不然。恰恰相反,他却更是要表达:即便身处暗夜,即便为了抗拒暗夜而耗尽青春,也要保持青春的热情,因为希望就包含在绝望之中。文中的“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正是对广大热血青年发起的改变黑暗现实的号召。“倘使我还偷生于这不明不暗的虚妄中,我就还要去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这句话正表达了先生积极投身正义的热情与决心。
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被先生的文字及文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所感动。辛涅科尔是这么说的:“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我自己,我却是一切。”也许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抗或者支配强大的黑暗社会,但是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权利,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扭转乾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