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今天的教师读后感锦集(4)

2022-08-25 来源:百合文库
2、滥用道德的“集体化”
我们的德育至今还是强调“集体化”的道德过多,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还不够。我们德育教育普遍强调外部干预,靠煽情,靠群体威力。殊不知,外部干预很有可能削弱个人的道德内化过程;煽情,有可能削弱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和理智成分,助长盲从之风;而靠群体威力,则有可能削弱个人主体性,逼迫学生形成随大流的风气。这三条有一个共同点——不需要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我们的德育总是促使学生热血沸腾,而不是同时帮助他们冷静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我们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打着为集体争光的旗号,用集体的力量暂时去约束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表面看,有的时候我们似乎解决了某个问题,其实只是把问题潜藏起来,而未能根本解决。
3、思维方式简单化、公式化、模式化、封闭化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习惯了简单思维方法的教师会瞪着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筛掉,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很多老师,不明白一个结果可能有多个原因,一个原因可以导致多个结果。很多时候他们往往只能开出千人一方的药方,而想不出另外一种可能性。比方说学生讲话,他们就条件反射地让学生闭嘴,学生不爱学习,就和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似乎明白了这一点,学生的态度就会主动转变。这里老师就把一个很复杂的厌学问题删节成了一个简单的认知问题。
4、错把心理问题当做品德问题
教师把心理问题错看成了品德问题、纪律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目前多数教师的习惯思路。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路子是不一样的,前者必须分清是非,而后者恰恰不能从分清是非入手。沿着“分清是非”的"思路,下一步任务自然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而不会是“如何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如何使孩子的压力真正得到释放”。认真反思我们的工作,我们会发现,我们遇到问题,恐怕首先关心的是我们的“硬指标”,而不是孩子这个“活人”。我们其实是不大关心孩子的感受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浮出水面,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而不是简单地划归到道德品质的范畴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