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为什么文人聚一起总不容易成事?

2023-03-05趣味杂谈文人相轻不成事 来源:百合文库
中国文人是一个很奇特的存在。说到文人,一般是用两个非常有分量的词来形容:才华和骨气。才华和骨气对一个文人来说很重要,但是这两个东西实在是没有办法具体来衡量和比较,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文无第一”。
所以文人有时候得到的名声,就不大友好了。历史上那些不好的锅要么丢给了女人,要么就丢给了文人了。
单个的文人其实不管做什么,一般都因为这两个关键字在人们心中进行打分。分数打得好了,大家高高兴兴,宴请宾客;分数打的低了,管你以前是否有过同窗之谊,直接老死不相往来,搞死搞残。举四个栗子:
老阮很有骨气,说喝醉就喝醉,一点也不给司马家族面子;
老钱很没骨气,说水太凉就不跳河,说头皮痒就剃头发;
小曹很有才华,天下才华总共十斗他一个人占了八斗;
小郭很没才华,写文只会抄袭天下共知,所以天下尴尬共十尬他独占八嘎
再说说文人扎堆的情况。有一个说法:文人相轻,已经有了无数个先例文人们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去做某一个事情,但是最终的结果基本都是做不成。旁观者们看到一群文坛半边天围在一起,以为他们马上就要掀起什么文化复兴运动了。结果过了几年,这些个半边天什么事情都没搞出来,还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
别问有什么例子,九州这件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决定文人属性的才华和骨气这两个东西,导致了文人们聚一起搞不成事。
首先是才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身为一个文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水平比其他文人低的。举个栗子,《唐诗三百首》,你认为哪首唐诗写的最好,你能够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的答案吗?
比如李白和杜甫,谁敢说谁排在谁前面。最终只能让这两个人组成CP了事。一家人了,也就不争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了。文人相轻最大的表现就是在这里,文人不会承认自己比其他人弱。不过必须说明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更擅长的部分,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短板,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更需要勇气。
再就是恃才傲物。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状态。孟子孟大爷也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有助于塑造文人的人格。但是这浩然之气养多了,就不是那么平易近人了。
古籍里面的记载了很多文人性格孤僻,同时还有很多怪癖;虽然这被当做风流雅事传了下来,但是真让你摊上一个有怪癖性格还古怪的人,这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比如跟老阮一起那个叫刘伶的,嗜酒如命。他常常坐着鹿车,带一壶酒,使人扛着锹跟着,说:“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还曾发出“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的酒后豪言。
接着是骨气。文人的骨气主要体现在不折腰,不为权贵折腰,不为困难折腰,不为金钱折腰。好吧,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这天下俗人更多,他们是要为了五斗米折腰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时候钱只是一块敲门砖,有了钱才能撬动人做更大的事情,只谈理想不谈利益的基本都是骗子。
当文人们一起有了钱过后,他们有骨气,但是又不愿意沾染铜臭。文人做生意很少会有成功的商人,所谓的儒商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虚假的名词。只要看看江南、今何在因为《九州》而反目,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文人一起总不容易成事了,文人和商人似乎就是天敌。
不过,现在著名的文人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在写文章这条路上走的不舒服了,就开开心心的去拍电影。拍了一部还不够,还要拍更多。这也非得证明自己是文人中最会拍电影的才行。
所以,文人想要在一起搞大事,就要先放下才华和骨气这两个东西。才华固然是最基础的根本,但是成功需要的是才华本身而不是才华带来的坏脾气坏毛病。至于骨气就更没必要了,只听说过普通人想要学习文人有文采的,没听说过普通人学文人有骨气的。
新时代有新的合作方式,文人也能在一起搞一个大新闻的。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end·
青狐:“记住啊,我要的是你有才。”
白狐:“骨气呢?”
青狐:“等你有才了再说。”
白狐:“对了,老阮、老钱、小曹、小郭是谁?”
青狐:“想知道,去公众号回复‘文人’就行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