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5分钟阅读名著:鲁迅《呐喊》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
[情节浓缩]
《呐喊》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著,反应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的市镇面貌。
首篇《狂人日记》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从整体上“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之口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孔乙己》、《白光》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吃人”的具体描绘。
《呐喊》特别注重反应农民的痛苦生活。《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真实图画,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多子、饥荒、苛稅、兵、匪、官、绅”的社会现实对广大农民从身体到心灵的严重摧残。《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刻画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必然结果。鲁迅揭示出这一病苦说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下面是部分经典篇章的介绍。
《孔乙己》叙述了旧社会的读书人——孔乙己的悲剧一生。鲁镇咸亨酒店的顾客大抵是两种人;靠柜外站着的“短衣帮”,买碗酒,热热地喝了休息;穿长衫的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而孔乙己既无长衫者的阔绰,又不肯脱下长衫把自己混同于短衣帮,于是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这就堵死了他前进的道路;加上他“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于是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他后来因为给丁举人抄书时偷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离开了酒店后便再也“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家是带着满腔同情刻画这个形象的,他揭示出孔乙己的悲剧是科技制度和现实社会造成的,通过这个形象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荒唐。
《药》写作于1919年,背景是1907年前后(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中国江南某小镇,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凸显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反清的民族革命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不彻底)以及这一革命的软弱性喝悲剧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它不过是一个没有“根”的“花环”,因而也不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华老栓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