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副长】恶魔变成苏格兰梗的低语诱惑(5)

2023-03-06哲学浮士德书籍 来源:百合文库
从知识追求到事业追求,浮士德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追求过程。虽然在每一个阶段的追求中都包含着辨证的分化和辨证的统一,但却时时显示出二重心理结构的矛盾与组合,作为整一性的全人格,它不同于分裂的二重人格,它不是在痛苦的分裂中而无法找寻到自我,却是在不断的分合中使生命始终处于运动中,并使最终的自我呈现为快乐的极限。浮士德正是在一元的二重心理结构中进行着生命燃料的不断填充。正如恩格斯所言: “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地狱和天堂的心理体验,不仅是矛盾的心理体验,也是创造生命价值的心理体验,更是人类原始心理体验的再度唤起。故而,地狱和天堂已失去了宗教的含义,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心理体验叙述。
作品中的浮士德体现了二重心理结构的冲突:理性和感性。而浮士德本人正是这样一种冲突的融合体。
古希腊崇尚自我的审美观点,强调行乐的及时性,对于享乐主义、纵欲主义必然导致个体自身的冲突、矛盾和痛苦,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这种共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发现:“对于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对同一些东西的欲望继续不断地向他们袭来⋯⋯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如果对财富的欲望没有厌足的限度,这就变得比极端的贫穷还更难堪”。现代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则说:“临床病例显然表明,那些致力于追求无拘无束的性欲满足的男性和女性,不但没有得到幸福,而且还得常常承受严重的神经质冲突或神经症症状的痛苦。全部本能需要的满足,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甚至连精神正常也不能保证。

当然,在这里歌德通过海伦的幻化在作品最后表达了反对,但我并不认为是歌德对当时人们对现世享受的一种反对。人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存在物,仅仅只靠来世的追求所支撑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缺少了使用来世的期望所得到的满足,生活也容易变得空虚。在源于古希腊文化的西方文化中,“海伦”是美的象征。由于特洛伊王子在宴会上将之拐走,导致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特洛伊的长老在刚开始时并不愿意为了一个女人与希腊联军发生战争。但是当海伦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大家屏气凝神,最后爆发出“为了海伦”的口号。由此可见希腊人,乃至西方人对美的追求的执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