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夏朝列王记 扃

2023-03-08 来源:百合文库
夏王姒扃,姓姒,名扃,中华远古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任王姒泄,十一任王姒不降是他的长兄。
姒扃是十任帝姒泄最小的儿子,约在后泄二十五年(癸卯,前
1818
)出生于王都老邱。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长兄姒不降的教导下长大成人。因其他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兄长喜爱。姒扃长大后沉稳多谋,处理问题有条不紊,逐渐成为夏王姒不降的得力助手。姒不降认为他人品好有才干,德才兼备,堪为国家栋梁,便任命他为国相,让他负责管理国家的军政大事。
不降五十九年(前
1759
),夏王姒不降突然作出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自己退居二线。姒扃初时不肯,但姒不降严厉地批评了他,让他以天下为重,不要感情用事。姒扃只好答应即位,但他声明仍以兄长的年号纪年,直到兄长百年之后方可用自己的年号。姒不降答应了他。姒扃即位后十年,他的兄长姒不降寿终正寝,驾鹤西归。他这才正式改元纪年,以癸丑年(前
1748
)为帝扃元年。
姒扃二十二岁时就开始入朝为官,约四十岁时被夏王姒不降加封为国相,成为辅政的重臣。约六十岁代替姒不降执政,约七十岁正式改元称王。史书上说,他即位后以仁德治天下,是夏后氏诸王中的一位明君。
帝扃二年(甲寅,前
1747
),姒扃将长子姒廑封在了旧都斟寻(今河南洛阳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斟寻自六任王姒少康迁都于
夏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古栗城)以后,一直为夏王朝的别都,其王宫几经维修保持完好,每任新王都委派一名王子在此驻守,这里虽然已经不是夏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每届夏王都会带着妃子来此住上一段时间,游山玩水,浏览当地风光。王子姒廑很喜欢故都斟寻,他对身边的谋臣说,将来他若坐上王位就把国都迁回斟寻。谋臣不赞成他的想法,认为斟寻的宫室虽然气派,毕竟年代太久,尽管已经多次维修,也还是老旧不堪,再说这里曾经死过那么多的人,以此为都肯定不吉利,不如在附近别寻一处风水宝地另建新都。姒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在游山玩水时格外留意。后来他们在洛水以西的伊水河畔发现了一处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很适合于建都,风水先生说那里有龙脉,非常适宜建造都城。姒廑心中甚喜,暗自打定了主意。
帝扃十一年(癸亥,前
1738
),姒扃以彭梦熊的儿子彭秉为冢宰。彭秉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与仙道来往,頗通仙术。他娶
斟寻氏女子为妻,生育二子。晚年时辞官,外出访友一去不返,不知所终。
姒扃在位执政时期,夏王朝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发生纠纷。姒扃认为矛盾的根源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贵族的人口发展迅速,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寄生虫,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因为没有婚配的自由,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后代延续缓慢,人数却在日益减少,生产力不足成了主要问题。
夏王朝的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奴隶,贵族们为了节省开支,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甚至连牛、马都不使用,他们把奴隶当作最廉价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除了吃饭不需再支出任何费用。当时的冶金铸造业已经很发达,每年都生产出大量青铜,但是这些青铜都被贵族用来制造各种奢侈品,很少用来制造生产工具。贵族们很会算账,他们宁肯让奴隶用最原始的工具去耕种土地,也不肯花钱改进生产工具,这也是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中国的历史总是歌颂那些所谓的圣明君主,甚至把他们描绘成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贤者,其实这些完全都是谎言。所谓“‘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语·周书上》)认为人民没有帝王就失去了靠山,帝王如果没有人民就难以立国,人民与帝王应该是相互依赖,同舟共济。道理虽然说得不错,可是历史上究竟又有哪一位帝王真正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呢?姒扃虽然是一位有德的贤君,他代表的却是奴隶主贵族,他所关注的是他管辖下的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不会也不可能去拯救那些穷人和奴隶。
姒扃对国家政务的管理非常认真,身边设有四位辅政大臣,称作前疑、后承、左辅、右弼。这四人是他的高级顾问,帮他参谋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四辅之下设六卿,这六卿是: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除了四辅六卿外,朝中还设有管理天文和历法的官员,称作“羲和”;管理历史和地理的官员,称作“太史”;管理文化和教育的官员,称作“官师”;管理刑律和诉讼的官员,称作“大理”;管理赋税和征集农产品的官员,称作“啬夫”。另外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为夏王饲养宠物的官员称“御龙”,为夏王管理车辆的官员叫“车正”,为夏王管理饮食的官员叫“疱正”。
姒扃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帝王世纪》),卒于帝扃二十一年(癸酉,前
1728
),享年九十一岁,遗体葬在老邱城外,王号扃,尊号夏王(后),谥号帝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