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卡勒德·胡赛尼《群山回唱》丨再说个故事给你听


《群山回唱》是《追风筝的人》作者胡赛尼的第三本小说,故事仍然围绕阿富汗几十年来的动荡展开。
这次,是一对兄妹。
1952年
阿卜杜拉是阿富汗农村的一个10岁男孩,妹妹帕丽3岁,他俩是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兄妹。由于妈妈难产早逝,爸爸努力维持一家的生计,阿卜杜拉从小担负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个父亲。
巨大的变故就在这一年发生了,爸爸实在无力支撑贫穷,眼看一家子就要被饿死。通过在城里打工的纳比舅舅牵线,爸爸无奈的决定将3岁的妹妹帕丽卖给一对城里的夫妻。兄妹俩就这样被痛苦的撕裂了。
之后的60年,贫穷和战争反复摧残着阿富汗这个国家,一对兄妹也流离失散、大洋相隔。阿卜杜拉一生都在想念帕丽,而长大后对童年并没有清晰记忆的帕丽,也觉得心中缺失了一块重要的东西。
他们最终还能否相见?还能否认得对方?
▉ONE / 1
小说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方式,每一章节从不同的视角逐渐展开,时间轴也前后跳跃,看得出其中有精巧的设计。小说的前半部分太精彩了,不仅有胡赛尼一贯顺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充沛的感情,更让人惊喜的是,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一个悲剧的发生,并不意味着这其中有谁是坏人,他们身处一个悲剧的时代,这使得悲剧的发生成了必然。毕飞宇在《小说课》中讲说:“悲剧是所以是悲剧,就是因为它无法回避,悲剧的美学基础就在于此。”这个故事中,不管是卖掉女儿的爸爸,还是为这桩“生意”牵线搭桥的舅舅纳比,他们都不是坏人,他们恰恰勤奋、善良又有责任感。然而一出骨肉分离的悲剧仍然发生了,从此这最亲近的两兄妹再也不能相见。
▉TWO / 2
对阿卜杜拉爸爸的直接描写不多,然而这个人物却很厚重很丰富,胡赛尼通过很多的细节来侧写了一个阿富汗农民的生动形象。
他很会讲故事,小说就从他给兄妹俩讲的一个睡前故事开始。
故事说的是,魔王敲开了一户家门,要求他们交出一个孩子,否则会将家中所有孩子杀掉。夫妻俩陷入了绝望,他们商量了一夜,最终抽签,交出了他们心爱的小儿子。魔王走后,这个爸爸受尽了村里人的冷言冷语的攻击,说他是个懦夫,是个不合格的父亲。他一直沉默,直到有一天,他出发了,去远方的城堡找魔王报仇。然而来到城堡后,他发现那里居然像天堂一样美好,所有被魔王抓走的孩子在这里生活的非常快乐。他不解的问魔王怎么会这样,魔王给了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如果你当初拒绝了我的考验,没有交出儿子,那么现在你所有的孩子都已经死了。因为不管怎样他们都已受到了诅咒,因为他们的父亲是个软弱的男人,一个宁可看着所有儿女死去,也不敢自己背负良心谴责的懦夫,你说你没有勇气,可我看你有。你的所作所为,你同意承担的重负,都需要勇气,就凭这一点,我尊重你。
这只是小说最开头的一个睡前故事,却清清楚楚的隐喻了阿卜杜拉一家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也许,正在讲故事的爸爸早已经不堪重负,他的一家正在遭受极度的贫穷,就像是魔王敲响了家门。
然后作者又换了个角度,讲到阿卜杜拉眼中的爸爸是这样的:
阿卜杜拉无法想象父亲也曾荡过秋千,也曾是个孩子,像阿卜杜拉一样的孩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和小朋友们在野地里疯跑。父亲,他两只手上是累累的伤痕,他脸上布满了疲倦的线条。父亲,他好像一生下来就拿着铁铲,指甲里带着泥垢。
你是否还能怨恨一个卖掉自己心爱女儿的、这样子的父亲。
英文版封面
▉THREE / 3
有一个情节,留给我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
和《追风筝的人》里一样,胡赛尼在《群山回唱》中设置了一个相似的角色,一个战时避难离开阿富汗,几十年后又从西方回到家乡短时造访的角色——伊德里斯。作者好像在这个角色中投射了一部分自己,通过伊德里斯,我想这里面有作者的自省和忏悔。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里面,主人公多年后终于决心进行自我救赎,弥补多年前对好朋友犯下的过错。他回到阿富汗,最终找到哈桑的儿子,并努力把他带到了美国抚养。
和《追风筝的人》不同的是,这次的忏悔来自一个更深的层面,更接近真实,也更无奈。
难道回到战乱和贫穷的阿富汗,这些已经在西方国家定居并获得了财富和声誉的人们就会被彻底唤醒?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
伊德里斯和表弟从美国回到阿富汗的家乡,为的是找回避难时丢弃的属于父辈的房产。在救助站他偶然遇到了遭遇家庭不幸、身受重伤需要医治的9岁女孩罗诗。他被震撼了,这里的一切就揪紧他的心,于是决心尽可能的帮助她。他每天来到救助站看望罗诗,陪她看电影、聊天、买些生活用品。罗诗久久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她和伊德里斯叔叔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十几天短暂的逗留后,伊德里斯需要回国了,那里还有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想好了,并且向罗诗保证,一定要回去联系最好的医生,即使没办法申请救助资金,自掏腰包也要把罗诗接到美国手术。
回国的第一个月,身边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非常不适。忙着装修新房的妻子,依旧调皮无法无天的儿子们...伊德里斯觉得他们都不可理喻,罗诗的痛苦让他也痛苦万分,在他美国的生活与在阿富汗喀布尔看到的那一切之间,有着残忍的天壤之别。妻子看出了他的不满,甚至说他在阿富汗染上了“幸存者的负罪感”。
接下来伊德里斯不得不慢慢投入自己医生的本职工作,慢慢沉入了新的焦头烂额的琐碎之中。不知不觉,他惊讶的发现变化发生的如此之快,如此难以察觉,谈起阿富汗,突然感觉就像在讨论最近看过的一部悲情大片,其效果已经开始消退了。伊德里斯不是没有在为罗诗争取医疗救助的机会,但推进起来并不顺利。在阿富汗和罗诗建立起来的意想不到的亲密关系,发作起来是那么急迫,现在却不知不觉蜕变成一个慢性的溃疡,那段经历已经失去了活力。面对救助站发来的一封封询问进度的邮件,他已经不再愿意点开看。
看到这儿,我无奈的发出一声叹息,难道不就是这样吗?经历某种冲击,下定强烈的决心要做出改变,然后慢慢变成一种幻象,被每日的生活冲淡。它反反复复发生在我的生活中。我想作者胡赛尼,应该是有深深感触,才能写出这种自省和反思。
▉FOUR / 4
以上(小说的前半部分),我觉得可以打5分,胡赛尼选择的多角度叙事非常非常的精彩。但是后半部分,可能最多3分吧,有几个章节的故事和主线关联太小了,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以至于慢慢冲淡了读者在前面累积起来的那些感动。好在最后,有勉强拉回来,原来作者还没忘记他应该讲什么。我看出胡赛尼的野心和尝试,maybe下次能设计的更精巧和圆满一些。
我打算接下来继续读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作为一个写出了《追风筝的人》的全球畅销书作家,他的后续表现已经相当让人满意了。
期待新作品。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欢迎订阅我的频道,我会持续更新的。
新浪微博:小程读书
公众号:小程读书
B站:小程读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