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极东/三次向科普】极东的那些秘密

 #本文为三次科普贴,非原创,因为近代史情况比较复杂,可能会有很多引起不适的语句,不适请点叉叉,文中全部为有据可循的史实
#两个老爷爷就活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对他们可能并不了解,那段近代史,那些扑朔迷离的过去里他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就在小细节里寻找答案吧
1.日本研究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自从派遣遣唐使以来就开始对于中国进行详尽的研究了,研究中国的历史约有1500年,在近代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历史,文字等各领域都积累的深度的,缜密的研究成果。日本在战前对中国的研究,就连中国现在的人文,社会学者也叹为观止。
2.相对的,中国对于日本的研究在近代,尤其是在甲午后才开始,而且研究著作往往显得比较笼统,抽象。但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却在所有日本研究的著作中独树一帜。《日本国志》共40卷,总计50万字,系统分析了日本历史,社会,文化现象。在这本书首次丢掉了中国知识分子固守的“中国中心主义,优越主义”,这本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千年以来对于日本的认知,从此迈开了学习日本的步伐。

菊:其实我是最了解耀君的哦,从刚认识他就开始一刻不停地研究他了呢。
  耀:噫….我怎么觉得有点可怕啊…
  菊:如果耀能在更早的时候就试图多了解我一点就好了呢…
  耀:因为有很多局限啊,无论是时代的,地域的,思想上的。但是我会努力的。

   
3.1860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西洋化,但“明治”这个词的来源却是《易经》中的段落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菊:耀,你是不是自己都忘了这句话呢…)
4.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13名留学生被派往日本,自此开启留学日本热。在1906年,留学人数递增到7285名,这在当时是世界文明史上空前的留学浪潮。
5.日本方面,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热情接受了中国的留学生,之所以如此,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如果大清帝国能实现近代化,对抗西欧列强,那么无论是对整个东洋还是日本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耀:……(盯)
菊:…….在下当时真的有这么想过啊…很可惜就是了…
耀:那我是不是还要道歉让你失望了啊
菊:诶…在下可没这么说…)
6.在近代,中国一直以来向日本传授文化的“师徒关系”发生了逆转,中国开始接受日本的影响。
7.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在社会学,哲学,科学领域,日语汉字,语言在中国的沿用比例高达70%以上。近代中文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受到了日语的极大影响。
举个例子:“历史,民族,国家,宗教,信用,自然,侵略”(最后这个有点讽刺)
这些词汇,都是从日本引进的
此外,带有“化”字的组词方式,如“民主化”,“近代化”
      带有“界”,如“科学界”,“文化界”
      带有“力”,如“生产力”
      带有“观”,如“世界观”,“人生观”
的组词方式和词汇,其实这些最早也都是日语形态的词语。
8.中国曾警惕过这些日本的外来语新名词,为此身为开化派的张之洞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不要使用新名词”,但手下的学者辜鸿铭却指出:“‘新名词’里的‘名词’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日本引进的。”
(菊:(拍拍)耀不要失落啦,教我写这些字的是你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