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第二章 秦汉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统一文字: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罢黜列国文字,使用秦国文字。同时让李斯、赵高、胡毋敬等整理统一文字,颂行天下。因秦系文字用笔细秀匀挺,所以叫小篆。小篆成为秦统一后唯一的官体文字。
李斯多次随秦始皇出巡,留下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刻石》等书迹。这些书迹都用小篆刻成,字形大小划一,笔画粗细一致,体现了秦王朝威严博大的气象。中锋用笔、委婉而刚劲,充满理性气息。因笔画细匀温润如玉箸,故又称为“玉箸篆”或“铁线篆”。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泰山刻石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峄山刻石
隶变与隶书产生:
战国中后期,战争频繁、羽书纷驰,要求文字书写速度提高,于是出现篆书潦草化、简化、结构散化等现象。篆书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规律的过程,促使篆书最终演化为隶书,这种过程称为隶变。
秦朝时的程邈,初为吏,因得罪始皇,被关狱中十年。程邈在狱中改省大篆,变为新体,呈于始皇。获赦前出任御史,负责清理文字。旧说“隶”指下级官吏,程邈曾为下吏,因此名为隶书。
秦代的金文、陶文
虽然秦朝对官体小篆的笔画形态,结构有严格规定,但民间实际通行字体却以简便快捷为目的,一般写得十分草率随意,表现出与官体不同的特征。如秦诏版,化圆为方;一些陶瓦器上的铭文结构散化,都是解散篆体,向隶书演化的突征。
汉代的简牍书法:
在纸张发明、盛行以前的时代,主要书写的材料是竹简。牍是指写字用的小木片。这些材质的书迹统称为简牍。出土汉代的简牍书迹主要有:
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汉简、楼兰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
这些墨迹的发现意义:
1. 打破西汉未有隶体的旧说。西汉初期隶书已成通行字体,此时已完成由篆到隶的演化。
2. 西汉中期已形成较为因定的草法,章草已经规范,成为汉代通行的字体之一。
3. 东汉初期楷书和行书已经萌芽。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银雀山汉简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敦煌汉简
汉代的铭刻书法:
汉朝篆书已非通行字体,但在朝延重要文书或碑额上还会使用。汉朝的篆书碑刻有多,东汉著名的篆书碑刻有《袁安碑》和《袁敞碑》,垂露竖作悬针状;《祀三公碑》以隶笔仿篆书,结构上多见方折,后世称为“缪篆”。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袁安碑
东汉时隶书成熟并发展至高峰,隶书碑刻亦最盛。萌芽时期的隶书称为“古隶”(简牍中的隶书形态),东汉成熟时的隶书叫“八分书”,因其撇(掠笔)捺(波挑)向左右开张,如八字张开,故名。八分书的代表作品有:
《曹全碑》(圆润流畅,典雅秀逸,代表汉隶中阴柔一路);
《张迁碑》(用笔方折,厚重雄强,代表汉碑中阳刚一路);
《石门颂》(用笔细圆,结构奔放)
《乙瑛碑》(方整端庄)
《礼器碑》(清劲瘦挺)
《史晨碑》《华山碑》等。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曹全碑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张迁碑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乙瑛碑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礼器碑
书体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字体演变的重要时期,五大字体在汉代基本全部诞生。篆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隶书、草书在秦汉之交诞生并要西汉成为通行字体;楷书在东汉中期出现;行书在东汉中后期出现。
篆书:
篆者,引书也。引书著于竹帛也。引者,開弓也。凡延長之偁、開導之偁皆引申於此。篆书藏峰起笔,中锋运笔,结构多转引,婉转通畅。篆书主要分为大篆和小篆两大类,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列国文字,鸟虫篆等。秦统一后规定的官体篆书叫小篆。汉代演变出笔画方折,结体平正,字形简代的篆书叫缪篆。篆书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至汉代退出历史舞台,有将近两千年的使用历史,大篆的代表作有……;小篆的代表作品有……等。
隶书:
隶书是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从篆书中演生出来的一种字体,旧说隶书由秦代程邈创造,程貌曾为佐吏,秦以隶称吏,故名隶书。亦有一说,隶为隶属之意,“佐篆之不逮”(《说文解字序》)。篆书通过代圆为方,结体简化等种种手段向隶书演代的过程叫隶变。隶书用笔有蚕头雁尾,波挑等主要特征,结构呈扁方状。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在西汉时成为通行的字体,取代了篆书的正体地位。到东汉发展到鼎盛。隶书分为古隶和八分书两个阶段。八分书以其波挑向左右分张,形似八字,故名。古隶的代表风格为两汉简牍墨迹,八分书的代表作有……。
草书: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萌芽于草篆和古隶,始于汉初,西汉中期章草已较为成熟规范,并成为通行字体之一。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起笔已省去藏锋,顺逢而下,笔画连带。将汉字部件用草书符号代替。草篆和古隶向草书演化的过程叫草化。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大类。
章草,章为有规矩、条理、法则的意思。章草字字独立,有波挑等具有浓重隶意的笔画。代表作有东汉史游的《急就章》;今草退去隶书笔意,草化的程度更高,多数还是字字独立,但开始有二三字连属的情况,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狂草较之今草更为连绵奔放,一泻而下。又有“一笔书”之称。代表作为王献之的《中秋帖》。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中秋帖
楷书:
楷有楷模,规则的意思。《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又叫真书、正书。楷书由隶书中演变而来,起笔顺锋,并发展出勾、顿折等隶书中没有的笔法。楷书出现在东汉中期,东汉末年钟繇对楷书的定形产生过巨大贡献,被誉为“楷书鼻祖”。
楷书分为大楷、小楷两大类。小楷的代表作品有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等。大楷按风格分又分为魏碑和唐楷两大类。魏碑刚劲粗犷,代表作有《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唐楷法度森严,代表作有……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宣示表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中后期。行书流便于楷书,又比草书易认。行书分为行楷、行草两类。行楷的代表作有王羲之《兰亭序》,行草代表作有王羲之的《丧乱帖》。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丧乱帖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
书法流派的出现,是书法艺术独立,走向自觉的重要表现。
张芝
,字伯英,敦煌人。东汉末年著名的草书大家,被誉为“草圣”,称其“冠绝古今”。后人把它的书法列入神品,又以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为“钟张羲献”。代表作有《八月帖》《冠军帖》等。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冠军帖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建木堂书画学堂

中国书法简史2——秦汉书法


点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