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杂谈】诶,原来你在这里啊,终于找到你了

2023-03-16ONEPIECE文学隐含读者 来源:百合文库
作者与读者,从来是文学的两极,二者通过作品相关联,冥冥之中又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创造与再创造构成一个交替的螺旋,文学才变得愈发深邃而迷人。
那么,既然在创作中存在一个作者之外的“隐含作者”(我们都是替身使者哒)的话,在阅读过程中是不是还有一个读者之外的“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
呢?
当然有啦!正所谓每一个伟大概念的背后都有一个高山仰止般的伟岸大神,揭示“隐含读者”这个概念的,是当年号称“接受美学的双子星”
之一的德国康斯坦次学派的领袖沃尔夫冈·伊瑟尔
大神。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接受美学”的诞生如同盗取神火的普罗米修斯,将被作者把持的“最终解释”权柄交到了读者手中,从此将文学的重心转移给了读者,简直就是一次史诗般的辉煌战役。
伊瑟尔大神的代表作之一《阅读活动》,详尽阐释了他的观点,启发后世影响深远
咳,扯远了,又激动了,回到这个词本身,“隐含读者”到底是什么呢,它与真实读者又有哪些区别呢?
在开始接下来的讲述之前,还是先摆清一个基本的观念:文学不是静止的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化的交流过程
。尽管作者创作作品在前,读者欣赏与接受在后,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文学的接受活动从来都不是消极被动的,它总是积极地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作品的意义建构之中。
隐含读者,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在创作之中预想的,能够理解作者全部意图、回应作者全部期待的理想读者
。隐含读者不是现实中的真实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有的思念与设计而构成的虚拟形象,它聆听作者的低语,理解作者的全部。换言之,它是一种“思念体”。
谁在叫“思念体”?
为什么会出现“隐含读者”呢?那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一个封闭的循环,而是开放的结构
,借助伊瑟尔大神的话来说,是一个“召唤结构”
。中国自古就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等说法,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留出很多意义未明的“意义空白点”
,召唤读者用个人化的经验、情感、记忆等等因素进行加工,将之填满。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
,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性或空白点用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读者对于作品的“无限阐释权”
。而在这无限多的读者中间,那个能够完全理解作者、符合作者期待的读者就是“隐含读者”。
“意义的空白”如同夜空中的星罗棋布,构成了作品的无限魅力
尽管隐含读者并没有真实的肉体作为凭依,只是活在虚拟概念中的想象思念体,但是它却已经实实在在地介入到作者的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