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明朝那些奇葩事:把太监当爹敬的皇帝(上集)

2023-03-25历史太监权力的游戏明朝魔鬼细节 来源:百合文库
历经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位君主后,步入中生代的大明王朝,迎来了第一个童昏皇帝,年号正统,继位时年仅七岁出头的朱祁镇。
正统皇帝一生颇为不凡,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亲征被俘、蒙尘漠北后,能在如狼似虎的异族武装手上,安然生还的皇帝。对比那些曾经身陷敌营的前车之鉴们——晋怀帝司马炽,后晋石重贵,北宋徽宗父子,他的经历绝对是足够幸运,足够传奇的。众所周知,那些人的结果,无一不是痛苦囹圄、异乡凄凉,屈辱苟活、惨淡收场。
同时,朱祁镇也是历史上少数两度身登帝位,且身后口碑还很不错的一位皇帝。而后世一提到正统皇帝,就一定会想起,诸如麓川之战,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曹石之乱,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那些烟波浩渺中的往事,无疑是他身上最重要的标签,而穿透这些大小不一的标签,从普通人的角度去审视朱祁镇,你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信息,这其中最让后人感兴趣和费解的,莫过于他和一个太监的关系。终其一生,他始终对那个太监敬重有加,那人活着的时候,他言听计从;即使那人已经尸骨无存、声名俱毁,他还要心怀追思,甚至不惜设专祠供奉,以香木塑像,虔诚的为对方求来生福祉。一句话,他简直把一个太监敬成了自己的亲爹。
《龙门客栈》里威风凛凛的东厂提督太监
那个太监,名叫王振。王振是明朝无数太监里少数的异类,他的一生,浓缩着一个贯穿明王朝始终,都无法彻底妥善解决的重大难题。他曾因为这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受益无穷,以致衣紫腰金,显赫富贵,也最终由于这个难题,落得个鸡飞蛋打,身首异处。
说到这个难题,还得从头慢慢讲起——朱元璋百战夺取天下,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的恶果,他专门在宫禁中设立铁牌,严禁太监问政,违者严惩。但时过境迁,永乐皇帝登基后,太监渐渐有了出头之日。其实这并不是永乐皇帝不知太监问政的危害,而是他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当年朱元璋怕宦官乱政,更怕自己百年之后,手握重权的功臣宿将趁机来个陈桥兵变,篡夺了朱家的锦绣河山。于是乎,洪武末年,无数功臣贵戚惨遭屠戮,胡惟庸案,空印案,蓝玉案,大案迭起,广泛株连,但凡在朱元璋眼里有野心有问题的勋戚官员,都被他铁腕清除。洪武一面清理朝廷,一面广封宗室,秦王、晋王、燕王、代王、宁王等等强藩,开始替代开国功臣,统领大军,镇守西北边塞。在朱元璋看来,血亲的儿子,自然比功臣们来的可信可靠。
永乐皇帝继位后,客观上打破了父皇一手创立的封藩镇守制度,以藩王身份起兵夺嫡的朱棣,自然不可能再放任藩王统兵。但是,随着放弃亲藩,重新启用靖难功臣掌控兵权之后,身为雄猜之主的朱棣,此刻也体会到了父亲面对功臣大将时那份忐忑的心境。历史经验告诉他,功臣是不能完全信赖的,那么除了功臣,除了兄弟子侄的宗室势力,还有其他什么别的选择吗?当然有,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智慧的朱棣,很快开发出了新举措:用太监。
永乐皇帝像
靖难之役成功的一大关键,就是南京阵营的大小太监,源源不断的把建文帝的军政情报泄密给燕王。故而,太监的价值,朱棣非常重视,而且,他认为,太监没有子嗣,也就缺乏功臣那种夺取天下的野心。效法唐朝的制度,利用太监监军,随时禀报各地统兵将领的举动,对将领构成威慑,同时使将领和太监互制,就可以达到权力制衡的完美局面。于是乎,这个介护于天才与白痴之间的二元理念,就引发了其后二百余年太监乱政的混沌局面。
回头再说王振,说他是异类,一点不夸张,今人依据明清两代的官私史料,多数认为王振是个屡试不第的穷秀才,在家乡蔚州的官学做教授糊口,因为九年的任职期满,业绩考核不达标,按律应当受罚戍边,于是,怕吃苦,没气节的他,就在宣德年间,响应了内宫招收教职宦官的诏令,狠心自宫进宫,人近中年,没脸没皮的去充当女官和小内侍的老师。这种说法,被当今大多数历史类书籍所采信。
前呼后拥的大太监
但是,这种说法真的可信吗?要知道,明史是清人所修,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为了迎合满清的当政者。而所谓的私史,更是语多荒诞,或漏洞百出。事实上,明朝确实有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吏部规定,外官三年一考,称之为大计。大计按结果分为五等,称职者升迁,不称职者降职,平常者留任,贪污者付法司,阘茸(品格卑微)者罢归。而吏目的考核方式,则比官员更加简单,更趋于实用。根据这些信史,官场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考核不达标,就得强行押赴边疆充军发配,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更何况,王振只是个吏目,连官都算不上。
继续公允的进行逻辑分析,王振的功名,也应该不止于秀才,明代州府级别的教谕,教授,虽然介乎于官吏之间,虽职微而名重,加之专业性强,所以至少要举人身份才能从事,名臣海瑞,就曾担任教谕。明代管做官叫释褐,也就是说当官的人以后不再穿布衣之意。王振有功名,又掌管着一个州府的教育,一连任职九年,想必,绝不会再为衣食发愁,关于他经济状况这一点,《儒林外史》里范进的发迹经历,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
不愁钱,考核不达标也不过免职,工作生活都毫无压力的王振,为什么好端端就想不开,非得跑进宫里去当太监呢?其实了解过他日后的所作所为,你也就不会在心生疑惑了,已经小有成就的读书人王振,之所以会甘心不做男人做太监,归根结底只因为两个字:野心。
明朝初年的太监,大多出身贫寒,要不是吃不上饱饭,谁愿意冒着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道德观念,背弃祖宗,遭人白眼,割了命根子,进宫去干杂活、伺候人,外带当三孙子?而随着时间的转移,监军太监制度的成熟,皇室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太监人才辅助统治,参军太监,镇守太监,提督太监,监枪太监,仓场太监,织造太监,此时,各种明目的太监充斥朝廷各个要津。皇帝因此也就更加需要大小太监加强素质,于是一场宦官知识化的运动,在紫禁城里应运而生,而王振,也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场机遇和豪赌。
这个机遇到底是什么呢?王振的命运又会遇到什么波折?且听下文分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