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轻评论】It's the only NEET thing to do. 评《神的记事本》(2)

事实上,在都市奇谭的层面上,《神记》完全谈不上是如何奇特。相比于这方面的前辈《池袋西口》来说,可以说是十分平淡了——杉井光既没有写黑帮是如何喋血街头、红灯区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写名流复杂混乱的私生活,出没在夜晚的猎奇杀人魔有着怎样的变态心理:如果要吸引读者的话,这些属于都市传说的内容显然更容易博人眼球。而《神记》中虽然也都出现了与这些奇谈相关的内容,但都不是这些为主。
那么,《神的记事本》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如果说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的话,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印象来把握《神的记事本》这部在百万销量轻小说系列中完全独具一格,几乎要倒向日本通俗文学那个范畴的轻小说呢?
我认为应该先抛开“迷茫高中生和**侦探都市探案”这层轻小说的外皮,从故事整体来理解这部作品。《神的记事本》既然有其自身的渊源,那最明显的是,它和《池袋西口》一样,都是一部群像剧,正如鸣海在故事一开始的独白:
我一直都是一个人,浑浑噩噩地度日。但那年冬天我遇到了很多人。大家各怀着内心的空虚,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前进。有时候相互依靠,有时候吵吵闹闹。我想:自己也可以这样吧!和大家一样微笑、生气、哭泣。失去了很多,才终于发现——自己其实并非一无所有。 
——这是我十六岁那年冬天的故事。
而我们知道它是“群像剧”,似乎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话说回来,轻小说本身大多数都是群像剧,这部作品在哪里特殊呢?这里便进入到问题的关键:《神记》是一部关于那些无法“正常生活”的人们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组成一个共同体的故事。而理解《神的记事本》的关键点并不在于推理也不在于青春,就在于“共同体”这个概念。
在评论家宇野常宽对于《池袋西口公园》的把握中,在池袋街头涉及到学生、无业游民、黑道与一般市民的这一故事把握为共同体。池袋作为一个崭新的被发展出来的城市空间,在这一城市空间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为了共同的原因聚集在一起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群像剧”中的人物们并不总是构成共同体。显然,在校园轻小说中的社团活动不能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共同体则是把人的生活的全部都囊括其中——他们一起生活。
在《神记》的角色群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大天使 · 彩夏这位虽然也有着忧愁,但“唯一不属于尼特族”的JK之外,其他人几乎完全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存在。无论是浑浑噩噩,不愿阅读空气而孤身一人的鸣海,还是阿哲、宏哥和少校,以及尼特侦探爱丽丝,他们都是因为各自的不同原因而不能够适应原本所在的环境,最终不仅没有被原本隶属的那个集体包容,还落得边缘化的下场。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也因此人为了生存/生活而组建了不同的组织、团体、制度。但不知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整个这种结构发生了一种倒置:结构与组织并非是为人而服务,倒不如说人要反过来适应组织。具体的谈,就好比鸣海不断地搬家转学,最终却并不是“大家”来关照本应该有些不幸的没有朋友的他,而变成了他需要去和大家打成一片。如果说这样的状况还称不上是谁对谁错,那么阿哲为了避免老师被免职而一人抗下欺凌同学致死的罪名、银三先生为了避免自己的流浪汉身份为偶像女儿带来负面影响而不相认最终在公园里悲惨死去,这些问题的原本就在于社会的结构、组织乃至于“空气“对人太过严苛,以至于只要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有着发生某种“危害”的征兆。个人就会被无情的从原本的集体中排除出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