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作文素材⑨:美人靠上的遐想 by白衣萧郎

2023-03-26古风美人作文素材美人靠白衣萧郎 来源:百合文库
(文章来自白衣萧郎的《此情自可成追忆》 第四辑·美人靠上的遐想。封面图侵删)
美人靠。初听这名字的时候,我的心已先醉了三分。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为了赴一个朋友的邀约,我在烟花三月的季节,直下江南。在南浔的古渡口,在枕水人家的帮岸,我邂逅了这个美轮美奂、香艳曼妙的“美人”。
当我看见她的时候,正是江南细雨霏霏的季节。小镇笼罩在烟雾之中,沿着古运河和街市氤氲而起的薄雾,轻掩了江南的容颜。跨过一座精致的石桥,当这湿漉漉的青石板把我引向它低矮的腰身的时候,我就已经喜欢上了她。这香艳曼妙的“美人”,正沿着依河的廊棚一字排开,仿佛是后宫临朝的粉黛,新描了宫妆,轻挽了云髻。她那轻盈圆润的曲线一定是从牧童的笛声中流淌出来的,仿佛西厢的新月,不堪盈盈地一握。
与那些气宇轩昂的厅堂、直冲云霄的马头墙相比,她们似乎不够气派、不够威严。确实,她们似乎更显得柔软,甚至让人爱怜。如果说高堂大院是男人们彰显荣耀和辉煌的标本,那么,这些环抱着亭台水榭、紧傍着粉墙黛瓦,“下设条凳,上有靠栏”的建筑,似乎更应该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专属,骨子里就带着柔媚的气息。
想象一个春日的下午,那情窦初开的少女,手挽着团扇,斜倚在廊棚下的美人靠前,凝眸沉思着。丽日缓缓。粉墙黛瓦延展的小巷,有人家楼上的胭脂花匝地。帮岸艄公刚系了乌篷船。有人在浣纱,有人在浆洗新裁的蓝印花。
在一种慢腾腾的节奏里,双桥上闪过那少年的萧郎,缓带轻马。她的心海掠起了波澜,忙乱中团扇半掩了人面,空留了绯红的脸颊。她轻轻地拢了拢乌黑的秀发,那杨柳腰紧紧地贴住了美人靠,腰身和秀腿的曲线便显得更加曼妙。在江南的小镇,他们在美人靠前邂逅。她甚至曾无数次地倚依在临水的美人靠上,望着暮色黄昏的街市和人家,思绪在小小的惊喜与长长的惆怅中转换。此后的故事,他们应该有过美好的相恋和短暂的别离,廊下的美人靠见证了他们的一切。春夏秋冬,更有无数的故事在发生。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雕刻精细、玲珑别致的美人靠,它们既与江南潋滟的湖波和依岸杨柳,一起构成了江南闲适、散淡独特的气质,也在某种意义上点缀或者昭示了江南女儿羞于启齿的心事,将她们的温柔和婉约,一直停留在岁月的静好和日复一日的等待中。
我是知道的,美人靠上一定发生过很多的故事。而关于“美人靠”的说法,似乎有着更多传奇的色彩。其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西施居于四美之首,是后世以来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可惜这个天生丽质的古越国美人生不逢时。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人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心图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新得绝世美人,吴王大喜,命三千工匠在姑苏建造了气势恢弘的春宵宫,并凿池行舟,日与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和灵馆。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在上面翩翩起舞,裙边悬系的小铃铛,随着百缸的回响“铮铮嗒嗒”,使夫差如痴如醉,从此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了亡国丧身的道路。
传说当年的西施被送往吴宫之前,曾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时流行的审美观,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佳。西子花了三年时间,习歌舞、步履及礼仪,累了就倚靠在亭台外的长条木栏椅上小憩,她那慵懒的一靠,令六宫粉黛都黯然了颜色,后人据此优雅地唤她依靠过的长椅为“美人靠”。西子优雅的姿态,引得众人纷纷效仿,“东施效颦”的典故,也来源于此。
后来“美人靠”的称谓,便在吴越民间广为流传。至于吴国被勾践所灭之后,西子的下落,似乎就更成了历史上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关于西子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有传是被越王以荒**国的名义,装进袋子抛入水中溺死。《墨子·亲士》篇记载:“西施之沈,其美也。”晚唐诗人皮日休有五绝诗《馆娃宫怀古》佐证:
响屐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又传最先发现西子的范蠡喜欢西施的美貌,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从此归隐不知所终。至今江浙一带的民间,根据历史演义的《吴王悲歌》,一直在广泛演唱。
可惜了一代美人,梦随春断,魂化作了烟云散。空留风中的落花在轻叹……
如今,江浙一带,西塘、永嘉、同里、周庄这样的小镇,甚至整个江南,随处可见依势而起的美人靠,或紧傍着水岸,或虚掩于廊台。当你踩过青石板上历史的青苔,身后是粉墙黛瓦疏落的样子,巷道里迎来送往的风轻轻挑起酒家的旗幡,你不经意的一个回头,就在那一个瞬间,仿佛时光回环,你甚至可以看到,当日舞罢归来的西子,正斜倚在美人靠上,慵整着云髻,乌篷船荡开的涟漪里,映照出美人绝世的容颜。
朋友生在江南,长在乌镇,对“美人靠”似乎有着更多的研究,我们一路的行程,都被“美人靠”的故事所弥漫。他给我讲起“美人靠”的种种解释。
有说“美人靠”三面凌空,一面护栏的开放造型,犹如成人箕踞斜坐的姿势,男士坐上去,犹如情浓中的男子坐拥着美人,女孩坐上去,其曼妙玲珑的曲线则不动声色地得以隐现;有人说是“每人靠”,每个人都可以随机地坐上去,或旅途小憩,或多人娱乐,或随心观景,亭台楼阁,粉墙雕栏,往来市井,皆是赏心悦目之景,可入目、入画。又说是“媒人靠”,在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八面玲珑的媒婆走街串巷,累了就坐在桥边廊外的长椅上,用“无量口”绘声绘色地讲起男女双方的诸般好处来。仿佛正有了某家的太太对媒婆吩咐道:
“我家小姐年长,要选良姻,须是三般全的方可来说:
一要当朝将相之子;二要才貌相当;三要名登黄甲。
由此三者,立赘为婿;如少一件,枉自劳力。”
——《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想当日,那小周后手提着金缕鞋,穿过月明花暗的亭台,微颤颤地投入了李后主的怀抱,“教君恣意怜”。在画堂南畔,在美人靠前,那小周后必定羞红了脸蛋儿。
想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时候,那个“幼颖慧,通经史,精音律,能文善画,尤工诗词”的幽栖居士,在元夜的灯盏中迷失。美人靠前,不见了去年的情郎,空湿了春衫。
想那个“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都不如”的小杜,看过了扬州的“楚腰纤细”和“豆蔻梢头”,在暮雪纷纷的曲栏外发出的那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慨叹,是何等的伤感。
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对于美人靠,我似乎有着一种更为独特的情愫。于藻井、檩椽、柱式、垂花、雀替、挂落、抱鼓,这些古典的建筑元素之间,我对美人靠,似乎更多了一分偏爱。即便是朋友讲解的过程中,我曾一度试图打断,不忍他那么仓促、重复地唤她。于我,“美人靠”就是前世的美人,单是“美人靠”三个字所蕴涵的意味和想象,就让人唇齿生香。噙在口中轻轻揣摩,便能生出百般的爱怜来。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
春困恹恹,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
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
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宋·柳永《斗百花》
我寻访过扬州的二十四桥,拜谒过金陵李香君梳妆的阁楼,也尝试过乌镇百床馆里的卧榻,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江南的水乡和阁楼。最让人向往的,还是那给人无限的遐想,临水而起的美人靠。2008年的春天,当我和婉儿一起,在橹声中又一次踏上江南的小巷,在夏日空旷的午后,对着黑白分明的旧江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们踏过长长的青石板路,在马头墙掩映的帮岸和码头,与清冽的巷风邂逅。在朱门绣户相连的回廊和木栏背后,和美人靠邂逅。午后的阳光,临水的美人靠,空无一人。只有寂寂的长廊还在沉睡。偶尔有人醒来,那多半也是白发摇橹的老人,或者嬉戏的孩童。间或有一两只谁家的小猫,在廊桥外慵懒地晒着阳光。
我们也曾在白莲寺的钟声里,一起走过西栅的明月楼,有采莲女子婉转了歌喉。夜幕下的江南,枕水人家的江南,影影绰绰的楼台之间,渐次亮起了朦胧的灯盏,那灯火之间的曲栏,廊桥之下的美人靠,像故事里的情节,渐渐有了活泛的意向,部分甚至已经有了蠢蠢欲动的痕迹。
恍惚间,仿佛我也回到了那个活色生香的年代,在酒家的灯盏晕开的光景里,正与那个水做的婉儿,在廊桥下的美人靠前细说呢喃。月光下,她美丽的云髻被风吹乱,水一样披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