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解读卡夫卡《公路上的孩子们》

2023-03-26卡夫卡 来源:百合文库
首先,关于《公路上的孩子们》的题目,个人认为《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中的“乡村大道”更有指明的意味。为何?因为这个故事有两个明显的界限区分——乡村和城市,“公路”一词界限不太明确,无法明确指出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是在乡村。
以上是题外话,接下来是文章内容的解读。
我们要明确“我”有一个私人领域——花园和家里。
“我”在花园里坐在秋千上,看着栅栏外面行人和车辆,当马车经过时,花坛甚至会变暗,由此可见,这个花园可以被解读成为意象的存在,感性的存在,而花园外面的世界则是心灵之外的现实。
下一个部分则是秋千。
“我”在荡秋千,然后目光在追随着鸟儿,鸟儿在飞,而坐在秋千的“我”像是在飞,然而鸟能一直飞,而“我”会因为重力而降落,会因为怯懦握紧秋千绳索,但是之后“我”更加用力地打秋千。如果我们把花园理解为“我”的感性世界,那么我们则可以想到“荡秋千”的行为存在自由与束缚的双重因素,但是其中自由与悠闲的成分更多。因此可以理解“我”在花园中——即心灵中多数是放松的。
但是心灵之外还存在现实。这也是接下来情节的原因。每个人都可以躲藏在心灵之中,但同时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现实,于是,即便“我”在家中,在花园中,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开头,在花园中“我”便“听到马车驶过花园的栅栏”【在这个马车是否是花园本身存在的事物与外界事物之间我选择了它是外界的】,而后面“我”在烛光下吃饭,让要受到外面某个过路人抓住窗帘的窥伺和干扰——过路人既然能够抓住窗帘就代表他已经越过栅栏,这是一种侵犯私人领域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我”是默默抗拒的——“仔细打量”“仿佛凝视一座远山或者一片空地”。
但是除了过路人以外,还存在另外一种人——能够越过窗户栏杆的人——即后文的孩子们。而“我”面对他们的邀请,虽然起床却又长吁短叹。为什么呢?如果你经常受到陌生人的侵犯,那么你面对内心中真正的朋友时即便能够放心,但是心中总难免有些心有余悸吧。
面对这样的主人公,孩子产生了疑问。“你干嘛这样长吁短叹”“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遇到了一种特殊的、永远无法弥补的不幸”“难道不能从中恢复么”“一切都真的完了么”。这到底是孩子的疑问,还是“我”自己内心的质问呢?难以去区分,但我更偏向于,这是更理想化的,被创造出来的完美的现身,或者说,另一个自我的质问。
然后“我”和孩子一起跑到房子面前。遭到了伙伴的嫌弃,这个对话很简单,却很有朋友之间的气氛,犹如上文的荡千秋一样,是自由自在的感觉。接下来的叙事就像是孩子们一同在冒险一般。如果说,在花园中是自在的,却也同样是孤独的——“双臂放在木板上,因为我已经累了”“农民欢声笑语,这真是岂有此理”,那么在乡村大道上,则是恢复童真的、浪漫的——“忘记白天与黑夜”“拉开距离奔跑”“像古代骑士”。到最后,躺倒在公路排水沟的草丛中,不感觉燥热不感觉寒冷,却觉得疲乏。
为什么是疲乏呢?首先,疲乏可以认为是伙伴们玩乐之后身体一下子松懈的状态,但也说明,在这里“我”是放松的,是精神上不紧绷的,在这里“我”更自由,昏昏欲睡代表着在这里可以得到醒来之后的神清气爽。
在接下来就是要离开了,离开也像是到来一样,奔跑跳跃,走过小桥看过流水,甚至唱起来歌,唱得不比列车快,就挥动手臂。
这里出现了几个画面,火车——车厢都亮着,旅客跟着火车远去。小孩唱歌,背对丛林,唱给远方的旅客。大人在村里守护,母亲则在整理床铺。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区别,旅客是忙碌的,在小孩欢快地歌唱时,他们只能在亮着的车厢里,他们匆匆行驶过丛林,而村里的大人则在夜晚的静谧中生活。
最后,该回家了。小孩回到村庄,而“我”——“没有人喊我回来”,为什么?因为“我”虽心有向往,却不能过去,因为“我”属于城市。于是故事中出现了唯一一次城市这个概念——“我向南方的那座城市奋力奔去”。
至于故事结尾的对话,城里的人都是笨蛋,笨蛋不需要睡觉,笨蛋感受不到累。联想上文“我”在乡村大道上感到的疲惫,想要睡觉,就可以猜想,这是在说明城市无法给予别人心灵上的放松与精神上的舒适。而城里人在城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反而变成了不需要睡觉的笨蛋,笨蛋不会意识到自己累、需要休息。这或许也同样是一种异化——失去心中最后一片宁静之地,同时也无法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一种异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