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被掩埋的巨人》(三)

2023-03-26说书 来源:百合文库
《被掩埋的巨人》最后一章耐人寻味。埃克索夫妇作为失败的和平倡导者,在迷雾消散之后黯然出走,试图坐船去一个宛若天堂的小岛。夫妇俩失去的记忆也渐渐恢复,他们回想起他们的关系曾经因为互相欺骗而面临崩溃,而他们的儿子因为受家庭的困扰而离家出走,最后死于瘟疫。恰恰是因为当初失去记忆,才让他们一度相敬如宾。现在记忆的恢复对这个家庭究竟是不是好事?石黑一雄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玄妙的结尾。
船夫说按照规矩,夫妇俩必须各自回答一些问题,如果答案一致则可以一起上岛。他们顺利通过了考试,然而船夫又说风浪大,每次只能载一人上岛,所以他们必须先分开,稍后在岛上重聚。夫妇俩接受了这个建议。
记性好的读者会想起,就在小说开头,埃克索夫妇也曾遇上船夫,并且同时碰上一位老妇人。老妇人不停地指责船夫,说正是船夫造成了她和丈夫的分离。老妇人直到今天也不明白船夫是怎么骗取了他们的信任,明明岛近在眼前,船却带走了丈夫,丢下妻子在岸上,从此两人再也没见面。
就在记忆全面复苏的时候,埃克索夫妇却似乎忘记了老妇人的控诉,忘记了这个潜在的圈套。这样的忘记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为之,作者没有点明,读者亦无从判断。更大的可能,是他们盲目相信彼此的感情真诚无欺,以为通过假象就能获得特殊豁免,相信自己有能力超越或者欺蒙命运。总而言之,结尾处,夫妻两一个在船上,一个在船下,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命运,无论是个人的、家庭的,还是民族的、国家的,都将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被掩埋的巨人》在石黑一雄的作品序列里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可能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不过,作为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最近创作的一部长篇,它在写作风格上的探索和突破,以及对主题的升华和扩展,成为石黑一雄最终获奖的不可或缺的砝码。某种程度上,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石黑一雄多年写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下面简单说说这部作品的几个艺术特色。
首先,《被掩埋的巨人》的主题深刻而具有普遍性。个人与群体如何埋藏创伤记忆,如何以自我欺骗构建叙事,而这种叙事又具有怎样的复杂性,如何改变权力结构、世态人心,这些都是可以无限放大的话题。它带来的思考,宛如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一轮又一轮的同心圆。批评家们在其中看到了几乎所有个人、家庭以及民族都难以卸下的历史重负,看到了当今世界上很多仍在不断升级的冲突和战争。
实际上,石黑一雄在小说中给我们提出的是个无解的问题:记忆是凝聚一个人、一个家乃至一个国的精神与传统的利器,仇恨的记忆有时候甚至会成为发展的动力,却也同时会成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障碍。要不要杀死那条母龙,在各种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它永远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其次,对神话的重述,对类型的继承与颠覆,是当代文学的常见技术,石黑一雄在《被掩埋的巨人》中娴熟地使用了这种技术。刚才已经讲过,石黑选择亚瑟王传奇作为小说的源头故事,是别有深意的。它既像《长日将尽》那样抓住了英国人的痛点,也同样抓住了全世界的痛点。
在叙事策略上,这部小说与其源头故事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娴熟,比例合适、分寸得当。无论在情节发展、人物设置,还是在文体风格上,两者都能既融为一体,又能在紧要关节处骤然脱钩,释放出巨大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使得整个叙述基调一以贯之地洋溢着微妙的反讽意味。举个例子,整部小说里的人物台词、口吻和语调都明显模仿中古神话,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照搬,读来整体上有一种滑稽的仿古效果。与失忆的情节配合在一起,你会觉得人物之间的对话犹疑不决,虚实难测,结局揭晓真相之后回过来再读,又能从中揣摩到人物内心含蓄的隐衷。
此外,石黑一雄在环境与气氛的铺陈上向来是高手,这一点在《被掩埋的巨人》中也有相当集中的体现。村上春树说石黑一雄的表达“亲切而自然”,并不是一句客套话。我们打开石黑一雄的作品,能看到太多简洁细腻又异常准确的描写。
比方说,你如果去过英国,一定会对这样的描写感同身受:“长屋和你在某些情况下亲眼见过的那种乡村食堂差不多,也有一排排长桌和板凳……和现代设施的主要差别是,这儿到处都是干草,头顶脚下都有草,桌上也有。长屋里经常有风,草被刮得到处都是,阳光从小小的窗户里照进来,你会发现连空气里都飘着细小的干草粒。”寥寥数笔,就轻巧地把历史和现实勾连在一起。石黑一雄的文字,总体上隐忍而克制,人物的情绪不太有直接的、大起大落的表达。他的抒情性,反而更多的体现在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闲笔中。
最后,在这部小说的大半情节里,人物都处于闪闪烁烁的、不确定的记忆状态。零散的回忆,不时如微光浮现,与现实中的进展紧密交织,这感觉格外迷人。石黑一雄的意识流手法在小说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很有普鲁斯特写《追忆似水年华》的风范。不过,据说石黑一雄本人宣称他并不怎么喜欢普鲁斯特,他说:“有时你会读到非常好的段落,但接着你要经历大约200页强烈的法国人的势利、上流社会的心机和纯粹的自我陶醉。”也许,石黑一雄的意识流,是他从普鲁斯特那些“非常好的段落”里学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