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人类的悲欢相通吗?

我想谈一谈我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理解。因发现当下网络中有一种悲观主义借此断章取义,来大肆渲染人性的阴暗,我恐后来者受其蛊惑,故此行文。
此句出自鲁迅的《而已·小杂谈》。《小杂谈》为一篇杂文,由十几个各不相干的随笔组成,应为鲁迅先生的长期的随笔整理而成,非一时之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取自其中一段,如下: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而已·小杂感》
虽是杂谈,但理解亦应当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从鲁迅先生的作品整体出发,而不是断章取义,借先生之名,行利己之私。一个写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之人,又怎会认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呢?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先生是一个扛起民族大旗之人,正因此,更不可误读先生言论,曲解先生之意。
中国惯用的宣传形式,习惯和纵容了断章取义。从学校教室走廊上悬挂的名人名言,到政府大楼里的金句。向学生们宣扬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灌输了断章取义的思维习惯。然而后来者当知晓,所有的名言警句都应到放到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语境或环境中进行解读,而不是套用自己不成熟的三观,来进行强行解读。
当我们再次细品原文,不难看到:鲁迅先生看到了窗外那些看不到民族危机的平凡人,看到他们的悲欢是如此不足为道,联想到了民族的悲欢。先生之感,或是悲痛于普通人对于国家民族的淡漠,或是哀怜于“国不国”导致的“家不家”,又或是想到了牺牲的刘和珍君们,故此义愤填膺,写下此段。后来者当明白,这是那个昏暗时代,先生对“普通人之悲欢”与“民族悲欢”不相通的悲愤,而非指人与人之间悲欢的不相通!
此外,歌曲、影视、文学等其他艺术作品是最好的载体,也是证明人类悲欢相通的最有力证据。
那么人类的悲欢又是如何相通的呢?
悲欢的相通,是形而上的相通!每个成熟的个体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大家的故事不尽相同,但从故事中抽取出的情感却是类似的。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聊天中聊到了一件同对方经历很相似的事,觉得很神奇、惊叹;但当大家在书籍中读到一种能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情感的感觉时,却会有“天涯何处不知己”的感慨。前者不过是酒后饭饱的谈资,后者却是夜深人静的沉思。
在此劝诫两类人。一类为真正的悲观主义者:你应当感受到悲观主义带给你的痛苦了,那就请不要再将这种痛苦传递下去,即便你认为悲观是不可逃脱的,那也请让后来者去面对属于他自己的悲观,而非你的。一类为虚假的悲观主义者:人在做,天在看!好自为之。
最后,给后来者一些读鲁迅的建议,不过我本人也并没有涉猎太多先生的作品,所以仅作参考交流。
一、读鲁迅首先需要生活阅历,这不是年纪到了就可以的。尤其不要在青春期读鲁迅,三观的不完善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对鲁迅的理解停留在灰暗、惨淡之中。(如有有识长辈陪读,则无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