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新约魔法禁书目录》第10-12卷

新约卷十
一、挖出眼睛献给泉水,之后成为魔神
在北欧神话中,阿萨神族的主神奥丁为了寻求知识而将右眼挖出,献给智慧之泉的守护者老巨人密米尔,然后在世界之树上倒吊,求得了卢恩符文的知识。这次神的故事基本就到此为止了。但是人的故事还未结束。
西兰岛的萨克索(Saxo,1150-1220,又称博学者萨克索(Saxo Grammaticus),高大的智者萨克索(Saxo cognomine Longus),丹麦史学家、神学家和作家)的著作《丹麦人的事迹》(丹麦语:Gesta Danorum;英语:Deeds of the Danes)记录着“奥帝努斯”(Othinus)这位“魔法师之王”的存在。萨克索继承了《诗体埃达》作者萨诺里的“历史还原论”思想,将神话强行“还原”为所谓的历史。十六卷的《丹麦人的事迹》的第一至第九卷讲述了将北欧神话“还原”之后的故事。在第三卷中,奥丁之子、光神巴尔德(Baldr,Balder,Baldur)改名为“巴尔德努斯”(Balderus),将盲眼神霍德尔(Hodur)改名为“荷提鲁斯”(Hotherus),当然,奥丁(Odin)也被拉丁化为“奥帝努斯”(Othinus)。
在与“弩”相关的故事中,奥帝努斯是一位居住在森林中的老魔法师,帮助过国王灭杀过敌人的军队。但是根据现代学者研究,这个人应该不在历史上存在,而是作者将神话引入历史后出现的“角色”。
话又说回来,河马笔下的奥帝努斯并不是一出生就是魔神的,河马也提到过世界上不止一位魔神,奥帝努斯也承认一位以上的魔神是完全可能的。在小说中奥帝努斯将眼睛献给泉水可能是一种象征性行为,目的是由此得到知识的承认。它更可能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一些魔法结社的神秘仪式,目的是进行一种超验性质的灵性体验,去往更高的层面。
正如现实中的阿雷斯塔·克劳利所说,昔日达到9=2的人中,包括了昔日的奥丁。
二、骨船
典出《丹麦人的事迹》第三卷中的骨头。但实际上这骨头不是奥帝努斯的,是奥莱尔斯的。他记述的历史中其实是这么回事。
那时,奥帝努斯还是一位国王(有趣的是,居然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由于他当国王时手段残忍,阴谋过多,上至元老院下至黎民百姓都反对他,于是大家一起把奥帝努斯放逐了。之后奥莱尔斯(Ollerus,显然,这也是拉丁化的名词)登上了王位,承袭奥帝努斯之名统治帝国。河马曾说过,奥莱尔斯剥夺过奥帝努斯之位。
顺带一提,奥莱尔斯在北欧神话中是冬之神——乌尔(Ullr),在奥丁的信仰树立起来之前,也被作为主神崇拜。奥丁崛起之后,就逐渐被人遗忘。但是在冬天来临之时,还是有人想起这位默默无名的滑雪之神。
继续那个故事。十年之后,奥帝努斯卷土重来,把奥莱尔斯赶下了台。奥莱尔斯走投无路,只得将魔法刻在一根骨头上,用这根骨头作为船远行走了。所以说,在小说中河马就把这根骨头的传说交给了奥帝努斯,奥帝努斯用这根骨头移动地球什么的,当然就是河马自己杜撰的。
三、耶梦加得(Jormungand)
世界之长蛇,洛基的子嗣之一。诞生之后不久,被众神抛入尘世(人世,中庭,米德加德,人类生活之地,Midgard)的海洋中。它也是后世著名的“咬尾蛇”的形象来源之一,因为耶梦加得太长了,于是只得咬着自己的尾巴,环绕世界盘踞在海底。
最后耶梦加得也在诸神的黄昏喷出毒气,与雷神托尔同归于尽。
四、伊埃斯科堡(Egeskov Slot)
伊埃斯科城堡位于丹麦第二大岛菲英岛南部,建于1554年,是欧洲保存最好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水边城堡。由于宗教改革引发的国内战争,大部分丹麦的贵族将他们的家建得象防御工事。城堡采用橡树桩基,建造在一个小湖边上,湖最深处达5米。城堡由两座长建筑组成,通过一道厚的双层墙连接在一起。双层墙的厚度超过1米,里面藏有秘密的楼梯和一座水井。建筑由丹麦传统红砖砌成。最初,进入城堡的唯一方式是通过一座吊桥。根据传说,为了打造桩基,花费了整整一个森林的橡树,城堡也因此而命名为“Egeskov”(丹麦语:橡树林)。
现代地址:丹麦克韦恩德鲁普(Egeskov Gade),伊埃斯科城堡邮政编码:5772
五、晚餐之鱼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第三十四节~第三十七节: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
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掰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马可福音》第六章三十八节~四十三节: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
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青草地上。
众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掰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这是两部福音书中描写的同一回事。都是写在野外的晚上,耶稣分众人粮食的场景。当然,有的朋友们会立即想到“最后的晚餐”,但是最后的晚餐上没有鱼。而且主要的参与者是十二使徒,而不是一般信众。
在镰池和马的小说中,晚餐之鱼将一般的术式扩大了罗马正教信徒数量的倍数进行使用。而圣经中刚好也写到鱼分给了众人,也就是一般的信徒。因此,在小说中,这个“晚餐之鱼”正是依照圣经中分给了众人的鱼变化而来的术式,假设这个鱼分给了所有的信众,那么相反,这个鱼究竟何等的巨大,或者被赋予了何等的奇迹,在罗马教皇直接发出的解除命令,与20亿人共有的意志(憎恶)之下,这个神话时代的神迹被履行了。就是这个意思。
六、芭芭雅嘎的提灯(Baba-Yaga’s Skull)
在斯拉夫人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具有伟大法力的巫婆芭芭雅嘎。
芭芭雅嘎是一位老巫婆,据说她居住在一间底下长有一只鸡脚的屋子里。这个神奇的屋子还会不断地转圈,当有人前来时屋子的门会自动对准人来的方向。芭芭雅嘎本性亦正亦邪,有时候会把森林里迷路的小孩丢进锅里吃掉,有时候也会好心的帮助小孩解决困难。她几乎法力无边,任何苦难都能解决。但她不能伤害纯洁的心灵,基督教到来之后,对基督教的仪式也没有办法。
接下来是一个故事,主角是我们美丽的瓦茜丽莎(Vasilisa)。她每天被自己那个恶毒的继母与两个姐姐欺负,有一天瓦茜丽莎不小心把火种弄熄了。于是,继母逼迫瓦茜丽莎向芭芭雅嘎讨要火种。
瓦茜丽莎到芭芭雅嘎家里做家务,都完成的很好。芭芭雅嘎很满意,于是赐予这个纯洁的少女一个骷髅头,这个骷髅头一到晚上就会自动燃起火焰。晚上,瓦茜丽莎回到家,继母查看骷髅头时,骷髅头喷出了火焰,烧死了继母与两个姐姐。
七、七宗罪术式
想必各位对七宗罪也比较了解。傲慢,贪婪,懒惰,暴怒,暴食,嫉妒,色欲。但这主要是天主教的教义。尽管这种定义比较早,到了中世纪后期就有了新的看法。但是小说中施展的主体是俄罗斯成教,也就是说,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东正教。
东正教并没有把这种东西继续理解成为“原罪”,而是一种“激情”。并不是根植于肉身之中无法摆脱。然而,小说中的理解是在东正教批判其他宗教时所用的措辞。那么就不是指一种教义了,而是一种历史传统。在漫长的东正教向东方开拓新的领地的时候,会遇到当地的传统宗教的抵抗。
于是这个时候就拿出“七宗罪”来批判它们。这是在历史中演变来的术式。那些原来的宗教的信仰也在相当程度上被吸收进了基督教的信仰中。如今,许多当地的古老神明被当做基督教的圣人崇拜着。
八、万象之金
北欧神话中,洛基作死烧掉了托尔的妻子希芙的头发。托尔要求洛基去找黑侏儒打造出新的头发。打造之后,洛基拿去给另一对黑侏儒兄弟布洛克(Brok,Brokkr)与艾特力(Eitri,英语为Sindri,辛德里)炫耀,两兄弟为了证明自己,于是打造出了包括此手环在内的三件宝物。
Draupnir的意思是“滴落”,此手环每隔九天便会又多出八个一样的手环。这个手环后来由奥丁所有。在北欧,君主会赐予臣下手环来赞扬他的忠心与勇气,奥丁永不枯竭的手环代表着他作为众神之王的气量。
九、月轮神马
其实就是Hrimfaxi,音译为弗利姆法克西,意思是“长满了冰霜鬃毛的马”。在《旧埃达》中仅仅是一笔带过。而在《新埃达》中则写到它是将夜晚带到这世间的的马。每天早上草木与岩石上的露水是它的辔头上的泡沫。它的御者是一个女巨人,名字叫做诺特(Nott),夜之神。她的儿子就是全身发亮的昼之神,达格(Dag)。
十、战乱之剑
Dáinsleif (意即“Dáinn的遗产”)是霍格尼(Högni)王的剑,根据斯诺里·斯图鲁逊(Snorri Sturluson)的《诗语法》与冰岛传奇英雄故事《索里的故事、赫金与霍格尼的传奇(Sorli’s,The Tale of Hogni and Hedinn)》得知。
在神话中,萨拉森(Saracen)的王子赫金杀了好友丹麦王霍格尼的妻子,并掳走其女儿。后来,赫金悔罪,说是女巫的幻术控制了他。但是霍格尼已经拔出了这把诅咒之剑,这也就意味着这场战争即将延续到世界的黄昏,由此必有战乱与杀戮。于是镰池和马称之为“战乱之剑”,代表着直至世界毁灭的,不停息的战争,天下的灾难。
原文中当赫金(Heðinn)为绑架霍格尼(Högni)的女儿而付谢罪金时,霍格尼回答道:
汝为此补偿已晚矣,
若汝真心希望求得和平:
如今吾有拔出之Dáinsleif,
这矮人所铸之物,
这每次暴露于空气之中必将致使一人于死亡之物,
也未曾失败于其参与之挥动(stroke),
并且,
若有人被其所伤,
伤口将不会痊愈。
——《诗语法》,布洛德尔译作英文,悲剧长廊译作中文。
十一、奥林帕斯山(Mount Olympus)
希腊神话中十二大神召开会议与居住之地,也是世界之中心。在神话中高度通天,高耸入云。在今天,就是指希腊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11米,在色雷斯地区。
十二、泰坦(Titan)
在我们熟悉的奥林匹斯十二神之前的时代里,掌握统治地位的巨人们。也是天空之神乌拉诺斯(Uranos)与大地女神盖亚(Gaia)的子嗣。其兄弟姐妹还有独眼巨人(Kyklops)与百臂巨人(Hekatonkheires)。泰坦主要有六大支系:奥克安诺斯(Okeanos),希佩利翁(Hyperion),吉欧斯(Koios),亚佩托斯(Iapetos),克里欧斯(Kreios),克罗洛斯(Kronos)。这六大主要是指男性神,他们还有女性的姐妹。
十三、太阳纪
据说,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前,还存在有几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由特兹卡特利波卡统治,叫做“四豹猫”时代,世界毁灭于美洲豹猫吃完了人类。
第二个世界,由奎扎科特统治,叫做“四风”时代,世界毁灭于强大的飓风,人类全部变成了猴子。
第三个世界,由雨神特拉洛克(Tlaloc)统治,叫做“四雨”时代,世界毁灭于一场大火。
第四个世界,由水神嘉琪德莉卡(Chalchiuhtlicue)统治,叫做“四水”时代,世界毁灭于一场洪水,人类全部变成了鱼。
第五个世界,是我们当今生活的世界,由二神特兹卡特利波卡与奎扎科特,合作在天地间树立了巨木撑住天空,天地才算创造成功。但是后来特兹卡特利波卡使用计谋,将奎扎科特赶出了阿兹特克的大地,奎扎科特只得走向深远的海洋。这个时代由太阳神托纳蒂乌统治,叫做“四地震”时代,未来将毁灭于大地震。
十四、奎扎科特(Quetzalcoatl)
阿兹特克神话中为至高之神,奥美提奥托(Ometeotle)所生的创世之神,太阳神,文明之神,风神与蛇神,拥有蛇神与绿色的羽翼,还能化作人形。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羽蛇”。
曾经是一位国王,比阿兹特克文明还要古老。但是在他死之后,阿兹特克人习惯于吸收被自己遇见的文化,所以将对这个国王的信仰吸收过来并当作神来崇拜。
十五、特兹卡特利波卡(Tezcatlipoca)
名字的意思是“烟雾之镜”,因为他的左脚是一个黑曜石的镜子。同时,这也象征着他是代表着斗争,变化,无序,混沌,自然界变化无常的神灵。第一太阳纪中特兹卡特利波卡被奎扎科特击败,世界也随之终结,特兹卡特利波卡变成一匹黑色的美洲豹,成为天上的星座。
十六、曼德拉草(Mandrake)
曼德拉草是欧洲大部分地区与地中海东岸的本土植物,它有好几个品种,其中一个就是叫做曼陀罗。果肉并不含有剧毒。这种植物长久以来被药用,它的名字源于一个苏美尔的短语“瘟神草”,用于治疗一些流行病。它通常与魔力、性、疯狂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古希腊人认为它可以作催情剂,而且《荷马史诗》中也有它的出场,这种植物在神话中属于爱与美的女神阿弗洛蒂特。而且,在《圣经·创世纪》中也有出场。
在古埃及,这种植物被广泛种植。用于镇痛与催情。在法老时期象征着性爱。
在欧洲,曼德拉草据说在草根居住着魔鬼,一旦拔出它,就会引来魔鬼的愤怒的尖叫,听到的人就会死亡。有人认为曼德拉草有雌雄之分,往往雌性的非常罕见。
由于曼德拉草一些与基督教价值观不符的象征,所以尽管这种植物被认为能带来好运,但是也会被当作是巫师。此外,还有另一种“美洲曼德拉草”,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一种非常强力的泻药,充足剂量的话,呕吐、腹泻的效果足以持续十小时。
十七、亚巴顿(Abadon)
究竟是什么也没搞清楚的存在。或许是撒旦的异名,也或许是一种恶魔的统称,也或许某个天使的名字。根据《圣经·启示录》的描述,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无底坑的使者”、“疫病之王”、“死之堕天使”、“地狱的魔神”。Abadon是希伯来字abad——他会杀人——产生的,希腊文译为Apollyon,就是指“破坏者”。Abaddon这个名字,在犹太教中有破坏、灭亡、废墟、墓、冥界、死的意思。
据说他有着像镰刀一般的翅膀,像一个全身长满了绿色鳞片,鹰勾鼻,熊一样的脚,有着红色浓密毛发的男人,还有咧到鼻子旁的嘴中不时的吐出烟和火。而因为看到他可怕的外表而受到打击,死亡的人不在少数。
十八、高天原(日之若宫)
日本神话中的众神的国度。我们今天所说的天津神的所居之地,也是神明在地上完成任务之后应该归去之所,天皇死后灵魂归往之地。高天原如何形成并不明朗,大致是从初始的“造化三神”开始,逐渐出现模糊的概念,直到神代七代最末代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出现时,高天原才真正成为我们今天心目中的样子。
后来,伊邪那岐将高天原的统治权交给“三贵子”之一的天照御大神。日本神话很少有在高天原发生。高天原的出现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开头,或者叙述一下出发地,仅仅是一笔带过而已。
十九、黄泉女鬼
日本神话中服侍黄泉国之神的鬼女。伊邪那岐造访之后,虽受伊邪那美的命令追捕伊邪那岐,但是却被伊邪那岐抛弃的发饰与梳子所吸引,而让伊邪那岐逃走。
二十、阿玛拉瓦蒂(Amaravati)
阿玛拉瓦蒂(也被叫做是“因陀罗之地”)是印度神话中的都市。阿玛拉瓦蒂是因陀罗的天堂之地,这里是允许有道德的人进入,这里的天上的花园“Nandana”种植着神圣的树与芬芳的花朵。这里芬芳的树林里有着仙女(Apsaras)。四处有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因陀罗在此地的居所有圆周800英里,40英里高。
阿玛拉瓦蒂的柱子由钻石组成,它里面的家具由纯金打造。阿玛拉瓦蒂的宫殿也是由金子制作的。令人愉悦的微风会将玫瑰色花朵的香气四处飘散。阿玛拉瓦蒂由毘首羯磨制造,他是诸神的建造师,梵天的儿子之一。阿玛拉瓦蒂的居民都会为每一个节日,舞蹈与音乐所打动。阿玛拉瓦蒂的接待室足以容纳330,000,000位大神,还有48,000位哲人,以及为数众多的侍者。
二十一、战乱之剑术式
在我们看来,小说的设定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没有道理可言的。在魔禁的书中,这被称作“相位”。这个术式的原理就在于,事先就设置好一个结界,方便把除了目标相位之外的所有的相位全部排除,从而将存在于各自所属的宗教的“相位”当中的能量体,按照所想象的灾难景象塑造出来的。
但是仅仅如此的话,是不足以说明这个术式的。因为这个术式使用时都是制造了末日或者大灾难。正如玛丽安所说的,是把某个神话中正面的“天堂”相位排除,来获得末日或者灾难的效果。
这个必须要是战乱之剑才行,因为原本在神话中战乱之剑就是代表无止尽的战乱与纷争。正因如此,只能做偏向毁灭的切除工作,从而“等待一切‘好’的因素过去,直到末日来临”,这才符合战乱之剑本身的意思。这个术式就是扩大了战乱之剑的意义与内涵。
二十二、沃登(Wotan)
关于奥丁(Odin)信仰,很可能来自东南欧。“阿萨神族”可能是相当早就抵达了萨克森(今德国东部)以北区域的外来神族,而华纳神族才是丹麦以北地区——主要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本土神族。奥丁信仰大约在公元六七世纪,从萨克森地区向丹麦传播,征服了丹麦之后,向北渗入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Odin是现代英文的写法,古诺斯语(主要是古西诺斯语,后来发展为古冰岛语与古挪威语,古诺斯语又称古北欧语)写作Óðinn,古英语与古萨克逊语写作Wōden,古高地德语写作Wuotan,古荷兰语(古低地法兰克语)写作Wuodan。这些语言大约属于同历史时期,即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
“奥丁”这位神对于晚近时期以前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而言,是“萨克逊的神”,而奥帝努斯(Othinus)只是《丹麦人的事迹》中的虚构历史人物。德意志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先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是同宗,都是日耳曼民族。但是由于基督教的文化入侵,德意志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没来得及文字保存其古老文化,就被基督教给同化了。祖先的宗教大致已经失传。奥丁(即沃坦)是少数保留下来的神明之一。
奥丁的神格极为丰富,是风暴、战争、死亡、胜利、魔法、诗歌、智慧之神,统帅亡灵的首领。在暴风雨夜,他会带领军队呼啸着驰骋过天空。后来他的权力不断增多,最终成为众神之神。
二十三、伪冈格尼尔术式(模仿神技)
原理是从众神的力量中抽取出一小部分来,以人类的力量高纯度地将这种伟大力量的某一个方面,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从而模拟出一种类似的效果。河马的大致意思是:将别人脑海之内的,现象解析出来,并在现实中模拟出来。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脑海之内的现象究竟是什么。
因为在奥帝努斯的脑海中,冈格尼尔是足以造成“杀死魔神”这个效果的,于是就把那种现象拖到现实中来,并具现化,得到的就是一柄“仅仅只能造成‘杀死魔神’这个效果”的看上去像是冈格尼尔的枪状物体。
二十四、双重托尔(全能托尔与雷神托尔)
托尔在北欧神话中其实并不一开始就是雷神。
我们一般所指的北欧神话,是指流传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丹麦与英国、德国北部的一部分日耳曼人的神话,这些神话相对较少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这些故事保存在民间传说,英雄史诗,基督徒的书籍笔记里面。
在很早的时候,还生活在北欧的日耳曼人从青铜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逐渐走向农业生活,并在公元前六世纪时向南迁徙。随着铁器时代的开拓和与原居住地民族(凯尔特人)的战争碰撞,农业与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上升,于是,作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与战争之神的托尔具有崇高的地位。
从此之后,北欧地区与罗马共和国的战争是不断的。当罗马帝国建立之后,日耳曼人的部队逐渐无法抗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队伍整齐的罗马军队。也就是说,日耳曼人的松散的部落必须在一个更大的集团下进行统一。于是日耳曼人就建立了部落联盟。
大约公元二世纪时,日耳曼人的经济终于发展到氏族公社的瓦解,上层贵族获得了足够的实力。公元四世纪时,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开始继续迁徙了。直到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的航海掠夺,代表着上层贵族的神——奥丁终于完全兴起了。代表传统的农耕游牧的神托尔地位下降,代表征服、智慧与谋略、魔法、胜利的神奥丁上升为众神之王。
冰岛学者史诺里·史特卢森,他的著作《新埃达》是研究北欧神话的重要资料。而他是生活在十一世纪到十二世纪的人,在他的著作里奥丁的地位被抬高,主神的位子就定了下来。
当然,还有另一种与托尔无关的奥丁上位的理论。即奥丁在史前时代的日耳曼文化中,取代了提尔(Tyr)在原始日耳曼时代,名为提瓦兹(*Tīwaz)的原型,而后者源于原始印欧时代的神王帝乌斯(*Dyeus),后来这位神发展为印度吠陀时代的天神帝奥斯,希腊的宙斯与拉丁的朱庇特。
在遥远的古代,奥丁夺取了提瓦兹的力量与地位(与吠陀时代的印度雅利安文化中,阿耆尼与因陀罗取代抽象的天神帝奥斯是类似的)。而众所周知的帝乌斯与雷电、风暴的联系,可能并非原始所有,因为帝乌斯的原始力量乃是天空与光明,称为“天父”与“闪耀之父”。雷霆与风暴的属性可能是后期发展出的地中海特色传统,可能融入了迦南人的神话元素。在此意义上而言,起源于东南欧的奥丁的形象的形成,可能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的神——巴力-哈达德(Baal-Hadad)有关。巴力-哈达德的意思是“我主哈达德”,英文写法Baal并非腓尼基语的原写法(原写法可能为Balu,巴卢),而是对希腊语与拉丁语的借鉴,典出《圣经》的七十士希腊语译本与新约部分的希腊语形式Báal,还有武加大译本的拉丁语形式Baal。
话说回来,镰池和马的小说中区分了两种托尔——昔日作为主神的托尔与日后作为雷神的托尔。按照现代人的思维,雷神托尔肯定不会比全能神托尔强。于是,那个移动世界,换到走向胜利的位置,再给别人一拳的术式,应该是托尔作为神话里的阿萨神族最强者的显现。具体效果,当然是河马编的。
二十五、返魂香
返魂香是出自日本江户时代的小说家上田秋成的怪异小说集《雨月物语》。其实该书取材于中国,是日本怪异小说的巅峰之作。顺带一提,《雨月物语》有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在该书的第一卷《白峰》中,日本平安时代的有名僧侣西行法师(1118年~1190年)来到了崇德天皇陵,在西行法师一番焚香诵经之后,崇德天皇显灵述说自己深重的怨恨,听后西行法师为他解释佛法化解仇恨。
这个故事取材于汉武帝追悼亡妻,焚香之间看到亡妻的身影的故事。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把能呼唤死者之魂的香称之为“返魂香”。在镰池和马的小说中,返魂香的功能是将焚香者自己脑内的思想化为现实,并且显现出来让人看见。总体来说,大致符合河马使用这个典故的情景。
新约卷十一

新约卷十二
一、圣日耳曼伯爵(Comte de Saint-Germain)
大致生卒年:1691或者1707~1784/02/27。十八世纪活动于欧洲,兼具化学家、炼金术师、神智学家、发明家、冒险家、画家、音乐家等头衔之神秘人物,甚至被称作不死人。据称其名为拉丁文“神圣日耳曼兄弟(Sanctus GermanusHoly Brother)”的法语翻译,也以蒙特弗尔拉侯爵(Montferrat)、贝尔拉马尔伯爵(Bellamarre)、艾玛伯爵(Aymar)、威尔登骑士(Weldon)、Schoening骑士、Soltikoff伯爵、Tzarogy伯爵、Prinz Ragoczy等名行于世。
据传其为西班牙公主玛丽安娜·德·罗伊布尔格(Marie-Anne de Neubourg)与贵族梅尔加伯爵(Melgar)的私生子,或特兰西瓦尼亚(Transsilvania)王子弗朗西斯二世·拉克奇(Francis II Rakoczi)之子。一般认为,其一生经济宽裕,并受惠于高度教育与教养,或许就与此家庭背景有关。同时代者认为,此人以化学为首,在广泛的领域兼备有丰富的知识,并是巧妙的音乐家与鬼斧神工的画家。
直至1746年为止,他生活在伦敦,往后销踪匿迹长达十二年。据传其隐居于德国,进行有关化学与炼金术之研究。有说法指出,其人于该期间远渡印度、西藏旅行。旅行之说虽无佐证,但此人对东洋世界极为博学则是事实。1758年,他移居巴黎,向国王营缮官directeur des Batiments du Roi Marigny 申请王族设施的使用许可,试图将其作为自身的研究室,并答应路易十五世必定为其带来最丰富而且最稀有的发现。圣日耳曼遂获得尚博尔城(Chambord)的使用权,并将之改造为专属的化学研究室。
在尚博尔城中进行研究者,主要有他的助手,而本人常居于巴黎,借蓬帕杜尔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介绍而得以面识路易十五世。路易十五世极度赏识其人的睿智,而随即与之深交。
然而,重臣舒瓦瑟尔公爵(Choiseul)不以此为快,想要污蔑这个人是骗子。舒瓦瑟尔雇用小丑高斯(Gauve)伪装为圣日耳曼而游走各社交场,散拨诸如“曾与亚历山大大帝交杯相饮”或是“曾预言耶稣基督之末期”等流言。虽说此骗局随即遭到揭穿,然其所行非但并未将之贬为诈欺师,反而壮大了圣日耳曼的名声,为其添上神秘的色彩。
1760年,圣日耳曼终因舒瓦瑟尔以间谍的嫌疑告发而失势,逃至荷兰。往后,在英国、意大利、俄国、撒克逊、普鲁士等地出现其踪迹,他留下在各地发表颜料与色彩相关研究的纪录。
1766年,受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的庇护而留居该地,第二年转往领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的领地黑森—卡塞尔(Hessen—Kassel),并与之亲游交好,而于1784年2月27日,以高龄93岁亡故。
死后,仍谣传该人未死,在1835年的巴黎、1867年的米兰、拿破仑战役时期的埃及,1926年在罗马皆有目击该人之报告。诸多神智学者亦宣称曾经遇过圣日耳曼。在神智学与新纪元运动思想中,视圣日耳曼为坐拥秘教、灵性知识与能力之大师(梵语为伟大之魂)。神秘学团体七之光(Seven rays)奉其为第七光线(7th ray)之大师。
关于圣日耳曼的传说,可谓千奇百怪,更因其生前并未否定此类传闻,也助长了圣日耳曼的传奇的威光。因此,其人遂被奉作不老不死的之象征。主要有如下传闻:
(1)圣日耳曼往往身着装饰缤纷宝石之服饰,不吃药丸、面包与麦类。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梵文、阿拉伯文、中文、法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各国语言。注重穿着体面,为羽管键琴、小提琴的名手,擅长作曲。在化学与炼金术等领域上造诣深厚,甚至曾撰写有关如何达成不老不死之著作。
(2)他是作亚历山大·卡里奥斯特罗(Alessandro Cagliostro)所拥有的18世纪秘传书《La Très Sante Trinosophie》的作者,但缺乏确证。但他对宝石极有兴趣,收藏的宝石不可胜数,也习得消除钻石刮痕之法。
(3)据说其人保有前世记忆,且对其具有深厚的知识,或者有长寿秘药,借此保有多达约2000余年甚至4000余年的记忆量,能够详述“迦纳的婚礼(圣经时代的事)”与回绕巴比伦宫廷的阴谋(公元前七世纪之前)的状况。
伏尔泰(Voltaire)于1760年4月15日写给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之信中,称之为“不死的全知者”。腓特烈二世则称之为“无法死亡者”。
据传尼古拉斯·尚福尔(Nicolas Chamfort)曾问圣日耳曼的佣人:“你的主人的岁数,真的有两千岁吗?”佣人回答道:“小人不知。我侍奉主人,不过才三百年而已。”
(4)或称其为葡萄牙裔犹太人,或指其人出自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地方之拉克奇(Rákóczi)王家血脉,然而当时罗马尼亚并未形成国家。其人自称年龄二千岁或四千岁,与圣经时代的所罗门王,还有示巴女王曾经见过面。曾身居十字军中,于巴勒斯坦地区与英格兰王理查一世会谈。他曾经自称说:“我不老不死,除饮灵药之外,不需进食。”然而,确实也没有人目击其进食。
(5)作曲家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宣称自身曾于1710年见过圣日耳曼。塞尔吉伯爵夫人(Cergy)亦于同年在威尼斯与之相遇,更于四十年后再会。之后塞尔吉伯爵夫人表示圣日耳曼根本没有任何年龄增长。也传说圣日耳曼精通催眠术,可模糊他人对自身的映象。
(6)据说其人于1760年离开法国之后,辗转普鲁士、俄国、意大利、英国、奥地利等地而到了热衷炼金术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领主地区安居,最后死于两位女佣怀中。据传其亡灵在法国大革命时,显现于巴黎。
(7)贾科莫·吉罗拉莫·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宣称他在荷兰的海牙(Den Haag)会见过圣日耳曼,并指出当时其身着亚美尼亚式装束。此与传说中永远流离之犹太人相仿。此外,卡萨诺瓦亦表示其亲眼目睹圣日耳曼化银为金,但也表示这或许只是一种障眼法。据传大文豪歌德也曾拜师圣日耳曼。
(8)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对圣日耳曼极有兴趣,命令警察将相关文件搜集至杜乐丽宫(Tuileries),但因为此宫殿在1871年被火烧毁,与圣日耳曼相关的众多纪录也因此流失。
小说中的圣日耳曼是要求吃药丸的,与我们所知的传说是大致一致的。根据剧情的描述,应该是一种能够复制自己人格与记忆到其他人身上,从而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的术式,不把全部人打倒就没有意义,一个还能传递给下一个,从而构成名为“圣日耳曼”的网络。
与此同时,传说中圣日耳曼能够修复钻石的刮痕,从而小说中出现了能够掌握钻石的构成元素——碳的术式。说到底,也就是对于碳的分布状态的干涉术式,如果在一定空间内碳元素会均匀分布,那么也就没有钻石上的刮痕了。同理,“钻石天井”的门与窗子如果开闭的话,碳的分布状况也就会改变。当施展这个术式的时候,门与窗也就会打不开。
二、基督徒罗森克鲁斯(Christian Rosencreutz)
基督徒罗森克鲁斯,大致生卒年约1378~1484。他是以诉求守护古代智慧,将人类导向正确方向为目的的魔法结社——蔷薇十字团(Rosenkreuze)的创立者。
依照蔷薇十字相关的出版物《化学人生》、《蔷薇十字团之名声》、《蔷薇十字团之告白》等书的描述,基督徒罗森克鲁斯出生于德国布罗肯山下的没落贵族家庭,由修道院抚养长大,并于该处结识日后一同成立蔷薇十字团的三位盟友。16岁时,前往耶路撒冷朝圣,途中听闻阿拉伯贤者之事,而转往今日位于也门的神秘都市Damcar会见当地贤者。其在Damcar大受贤者喜爱,受到高格待遇,留在当地学习阿拉伯文、数学、自然哲学,并将奥义书《M之书》翻译为拉丁文。往后又于摩洛哥、菲斯结识名为四大精灵的人物,摄取诸多知识后返国,与昔日的三位盟友成立蔷薇十字。
据传基督徒罗森克鲁斯以106岁高龄死后120余年的1604年,蔷薇十字团团员偶然发现通往其秘密墓所之密道,墓中七角形天井悬挂着永不熄灭的油灯依旧绽放着光芒,而罗森克鲁斯遗体并未腐化,仍栩栩如生,旁有碑文记载:“我将于一百二十年后复活”。
当再次发现时,尸体已经不在,阳光能直直地照亮空空的墓穴。
三、尸解仙
晋代葛洪乃是至他那个时代为止,道教炼丹与升仙理论的集大成者。《抱朴子·论仙》中说:“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换言之,先死亡——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再在死后得道升仙,并带走原先的肉身的人,叫做尸解仙。
有些尸解仙飞升的时候,还会留下什么东西。尸解的方法很多,可能有十几种,包括:火解;水解;兵解;杖解;太清尸解;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
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所以说,得道升仙者尸解之法是最差的。
四、即身佛
即身佛是舍利的一种。
舍利是得道高僧死后火化但却不能烧尽的物质,舍利分为碎身舍利与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就是我们一般常见的形态,例如骨头,或者一些小圆粒。然而全身舍利就是把高僧的全身都保存下来,变为舍利。根据佛教理论,这种全身舍利内包含高深佛法,不死不灭。
这种全身舍利的形成异常艰难。
首先,在第一个三年间,高僧必须只吃一些坚果和种子,用来减少体内的脂肪,这就意味着要忍受长久的饥饿。之后的三年,就要开始吃木头,喝一种毒茶,达到半死不活的状态。最后,被埋到坟墓当中(此时还没有死),身边有一个小铃铛。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摇一次铃,代表还没有死。
有些高僧圆寂之后,他们的尸体并不会腐朽,而是自然风干成为木乃伊,这样的木乃伊就是即身佛。即使在潮湿的环境里即身佛仍然可以形成,并且在许多寺庙中都有保存。
五、涅芙缇斯(Nephthys)
又译作“奈芙蒂斯”。
涅芙缇斯乃是埃及神话中的九大神,又作“九柱神”,之一。她是死者的守护神,也是生育之神。恶神赛特的妻子,冥府的胡狼头神阿努比斯的母亲,大地之神盖布与天空之神努特的女儿。
原本涅芙缇斯是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地方的神灵。一般而言,涅芙缇斯会与她的姐妹伊西丝(Isis)结伴在葬礼上出现。“涅芙缇斯”是一个希腊语形式的绰号,原本应该是一个象形文字。它的起源已经不可考,但是这个名字的文字翻译正确来说,应该是被给做“Lady of the Temple Enclosure”,这就把她与神庙的女祭司相联系起来。诚然,这个名字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权力与职能,而非单纯的发音。
大约在第五王朝时期的金字塔文书里,涅芙缇斯开始作为九大神之一出现在文本上。涅芙缇斯在那时被当作是死亡体验的象征,而她的姐妹伊西丝则是出生与重生体验的象征。在较晚的古埃及神庙文书中,将她形容为占卜师的助手与守护者。相对地,涅芙缇斯也有时作为残暴与危险的神出场,她能用她的焦热的呼吸将法老的敌人烧成灰烬。
六、巫毒药粉
据说是拥有能够令人变成僵尸的神奇能力的药粉。来自于巫毒教的最恐怖、最后的手段。但这并非是中国一蹦一蹦的僵尸,而是位于今天的海地(全称,海地共和国,是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的古老的巫毒教的僵尸。意思是精神意志已死,而肉身活着。
主要材料有:人类的尸体,蜥蜴,蟾蜍,沙虫,查查(一种豆科植物),波亚,古拉特(一种豆科植物),河豚等。服下的人会暂时进入假死状态,苏醒后就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偶。也就是巫毒教的僵尸。现代科技还未能彻底研究清楚这种药粉是如何制造僵尸的。
七、加拉哈德之盾
最初的加拉哈德爵士的概念,还有他的成熟的功绩,第一次被叙述是在公元十三世纪的古法语的亚瑟王史诗《The Vulgate Cycle》的第四卷。这或许取自于基督教的西多会修士的会规(Cistercian Order)。
根据当时的翻译者叙述,这个僧侣式的骑士加拉哈德的角色——禁欲主义的,超越世俗的哲学启示是来自于圣克莱尔沃的贝纳德(St. Bernard of Clairvaux)所设立的隐修规矩。这个天主教会的战斗修士(warrior-asceticism)的西多会—圣贝尔纳派的概念是如此鲜明地表现了加拉哈德爵士的形象,而且还昭示了他在圣殿骑士团(The Knights Templar)的作品《新军荣誉赞(De laude novae militiae)》中的理想骑士形象。根据描述,加拉哈德爵士与一个盾牌联系到一起,这个盾牌是白色的,上有朱红色的十字架。与此同样的象征物也被教皇尤金三世(Eugene III)赐予圣殿骑士团。
除此之外,还能查到的线索主要来自英国的亚瑟王传奇故事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马洛礼的作品《亚瑟王之死》。其中说道,这个盾牌来自于亚利马太的约瑟。《马可福音》第十五章四十三节开始,记载他将耶稣的遗体带回,并小心清洁,推来石头为耶稣做坟墓。之后这个约瑟带领一群人离开了耶路撒冷,最终来到了一个叫做沙拉斯的城池。这个城的王艾佛莱克正在与撒拉逊人交战,撒拉逊人的首领名为陶莱穆·拉·凡兹,是艾佛莱克的表亲。亚利马太的约瑟的儿子小约瑟就告诉艾佛莱克,他必须放弃旧的法律,信奉三位一体神的真法,否则他就会战败被杀。艾佛莱克认为新法是正确的,于是就领受了。
他怀着虔诚之心制作了这块盾牌。平时交战就在这块盾牌上蒙上布,危机时刻就取下,此时耶稣就显现在这块盾牌之上,敌人见了立即溃退。值得提及的是,有一次艾佛莱克王的一个部下的手被砍断了,约瑟就建议他拿断手与断臂去碰一碰盾牌,当时他的手就立即接上去了。但有一天,盾牌上的十字架就突然消失了,不知是何原因。
当约瑟离开沙拉斯时,艾佛莱克王就追随了约瑟。当约瑟垂危时,艾佛莱克王乞求约瑟给他一点东西作为留恋。于是约瑟就将自己的鼻子刺伤,用血在盾牌上再画了一个十字架,并说这个鲜血将永远新鲜,艾佛莱克王看见十字时就能想起他。之后,约瑟做出预言,唯有未来一个叫做加拉哈德的纯洁的骑士才能拥有它,除此之外任何使用它的人都会遭到不幸。之后,凡是拥有这块盾牌的人三天之内不是死去便是终生残废。
盾牌在修道院中几经易手,最终加拉哈德在修士南显的遗体的礼拜堂中获得了它。
八、萨缪尔·里德尔·马克格雷戈尔·马瑟斯(Samuel Liddell MacGregor Mathers)
1854年1月8日或11日~1918年11月5日或者20日。
马瑟斯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哈尼克(Hackney)地区。在马瑟斯很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威廉·M·马瑟斯(William M. Mathers)就死了。他的母亲婚前的姓叫做柯林斯(Collins),而他的母亲1885年死去。
马瑟斯上过贝德福德学校(Bedford School),后来在多赛特郡(Dorset)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当一个小职员。母亲死后他就搬去了伦敦。他的妻子原名米娜·柏格森(Mina Bergson),结婚后名字为莫伊娜·马瑟斯(Moina Mathers)。她乃是法国近代大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姐妹。
马瑟斯是个素食主义者,也是活体解剖的反对者,更是一个不吸烟的人。他的主要爱好是魔法与战争理论。他的第一本被翻译成法语的书就是一本军事手册。马瑟斯被一个邻居介绍进了共济会(Freemasonry)。
这个邻居是位炼金术师,名叫弗里德里克·霍兰德(Frederick Holland)。马瑟斯在1877年10月4日正式加入了亨吉斯特旅馆195号(Hengist Lodge No.195)。在1878年1月30日他就被推举为梅森大师(Master Mason)。
1882年,他被准允进入英格兰蔷薇十字协会的高等学院(Metropolitan College of the Societas Rosicruciana in Anglia),同时也被授予加穗共济会会员等级(Fringe Masonic Degrees)。由于刻苦努力,他在1886年被授予荣誉学位第八等级(8th Degree)。同年他面向神智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作了关于卡巴拉(Kabbalah)的演讲。
最初马瑟斯以黄金黎明(Hermetic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的创始人之一而出名。
1888年,马瑟斯与另外两个人一起,共三个卡巴拉研究者、共济会会员、蔷薇十字会会员创立了黄金黎明,他们接手了神智学在西方奥秘传统方面的工作。而这三个创立者希望黄金黎明可以作为一个保护西方奥秘传统的组织。他们想保存这个知识系统,同时教导那些准备走向奥秘之途的人。
1891年他成为高等学院的司仪者(Celebrant),1892年被任命为英格兰蔷薇十字协会的初等代理魔法师(Junior Substitute Magus),之后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1900年。他在1903年脱离了这个组织,且没能还上之前欠别人的钱。
黄金黎明的创始人之一的威廉·罗伯特·伍德曼(William Robert Woodman)在1891年死后,马瑟斯接任了黄金黎明的首脑位置。1892年5月21日,他与妻子去了巴黎。与此同时,马瑟斯也不断寄出新的资料给英国。
此时应该是整个黄金黎明的全盛期(1892年~1896年)。
但从1895年开始,马瑟斯与他的资助者安妮·霍尼曼(Annie Horniman)关系开始恶化。安妮·霍尼曼是一个富裕茶商的女儿,她是莫尼亚在艺术学院认识的好朋友。当马瑟斯两夫妇移居到巴黎后,霍尼曼就一直大方地提供两夫妇金钱上的援助。她希望马瑟斯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黄金黎明上。但很可惜的是,此时的马瑟斯将他的焦点放在奇怪的政见与其他事情上。
在1896年的春天,霍尼曼和马瑟斯为政见吵架,马瑟斯说霍尼曼想减弱他的权威,而霍尼曼则不再提供资金援助。1900年3月,他被黄金黎明驱逐了。但是他在1903年在巴黎创立了一个团体,叫做“Alpha et Omega(大致意思是:开端与终末。两个字一个是α,一个是Ω。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它的总部叫“the Ahathoor Temple”。马瑟斯给它选择了一个标题“执政官巴赛勒斯(Archon Basileus)”。
1909年,亚雷斯塔·克劳利在他的银星会的官方杂志《春秋分》上刊载了黄金黎明的各种仪式,马瑟斯对此表示十分的愤慨。
1918年11月,马瑟斯死了。
究竟怎么死的并不清楚,他的死亡判定书上也没有写明死因。维奥莱·弗斯(Violet Firth)宣称马瑟斯死于西班牙流行性感冒(Spanish influenza),但这点很难以确认。而据亚雷斯塔·克劳利称,他用魔法与马瑟斯比拼了十多年,马瑟斯终于禁不住他的力量,死去了。
而据亚雷斯塔·克劳利所说,他的老师马瑟斯是在魔法上达到7=4的人,已经可以称之为导师(Master)的魔法师。实际上,马瑟斯是有极高天分的魔法师,但也有着极强的掌控欲,这为他掌握的黄金黎明产生了各种情况。
马瑟斯通晓多国语言,包括有英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盖尔语,科普特语。他的译作包括《亚伯拉梅林之书(The Book of Abramelin)》(14世纪的古书);《基督徒克诺尔·冯·罗森克鲁斯的解密卡巴拉(Christian Knorr von Rosenroth's The Kabbalah Unveiled)》(出版于1684年);《所罗门王的钥匙(Key of Solomon)》(匿名出版于14世纪);《所罗门王的小钥匙(The Lesser Key of Solomon)》(匿名出版于17世纪);《阿尔玛代的魔法书(the Grimoire of Armadel)》(出版于17世纪)。
尽管这些翻译的质量不一定十分好,有些地方也晦涩难懂,但对于发展神秘学与秘传思想,它们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巩固了约翰·迪依(John Dee)与爱德华·凯利(Edward Kelley)的以诺克魔法系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