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他们说:岳飞必须死

2023-04-26中国历史岳飞文人政治 来源:百合文库

岳飞之死是公认的历史悲剧,但纵使后人如何哀之,他都必须死在宋高宗赵构再造宋室的道路上,换句话说,在当时的背景下,岳飞除了践行自己的名言“武将不惜死”外,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在大多数后人眼中,岳飞是死在金人狠毒的阴谋诡计中,而执行这一诡计的,是苟且贪安的宋高宗赵构与奸佞秦桧,但赵构真的这么怕金人?这么想做汉奸吗?
其实,岳飞与赵构关的系可谓深厚,泥马渡江的康王也绝非等闲之辈,那为何这么一对和睦的君臣,关系会转变的如此之快?早在靖康元年(1126年),赵构奉诏在相州(今安阳)置天下兵马大元帅府时,岳飞就投奔了他,并受命招降抗金义军。赵构即位后,南下的金人以及遍布各地的“叛乱”和反抗南宋统治的农民起义军都时时刻刻在威胁赵构的皇位,挺身而出的岳飞不但抵挡住了金人的进攻,又率军讨李成、曹成、平杨么等,成为抗击外敌,剪除内乱的定鼎功臣,赵构还数次表彰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年)秋,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起码在赵构安坐江南的时候,岳飞是他的心头重臣。
再说赵构,他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君主,也不会是一个随随便便答应来求和的金人自毁长城的庸主。在宋钦宗与金议和时,金人提出了“欲亲王宰相为质 ” 的条件。 其时,“肃王、康王居京师,康王毅然请行。在金营几月,斡离不惮之,不肯留, 更请肃王枢代之”仅就此举来说,赵构绝非惧金之辈,颇有舍身求仁和兼济天下的气概。这么一位颇具英气的君主遇上一位进取的武将,怎么就演化成了历史悲剧?这一切的悄然转变得从岳飞的奏折开始说起。
在靖康二年,当得知赵构在南京龙袍加身之后,岳飞迅即上书请宋高宗还都开封,并亲征金兵,收复失地。其奏文慷慨,丹心可鉴: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兵势渐盛。彼方谓吾素弱,未必能敌,正宜乘其怠而击之。而李纲、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奉车驾日益南。又令长(临)安、维阳、襄阳准备巡幸。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成功。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敌穴未固之际,亲师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这个奏折表现了岳飞的忠心,但也确实刺痛了赵构的心,“迎还二圣”、“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这些词句完全没有照顾刚登基的赵构感情,并不得不说有裹挟他的意味,自古,尤其是五代武将以军威擅篡君位的事情比比皆是,开国宋太祖也在此列,赵构不会没有忌惮,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就为岳飞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然,在金人依旧南侵的情况下,赵构不会让岳飞消失,但当金人开始向宋议和的时候,武将的威胁就是最大的威胁了。而感知这种威胁最早的,则是宋代最为重视的文官集团。自靖康之难宋室南迁后, 为抵抗金人侵略, 皇帝和士大夫官僚暂时放弃了对权力的垄断, 不得不依靠武人来摆脱灭亡的威胁。在对金作战中, 武将地位上升, 改变了北宋文武的格局, 绍兴中, 武臣以军功入仕者甚多。诸大将亦形成军阀之态势, 如有岳家军、张家军及韩 家军的称呼,武将也一改北宋习气,开始藐视文臣。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士人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一幕金人要武将死,赵构想解除兵权,士大夫想弹压武夫的完美剧本就展开了。宋代开国即奉守内虚外政策,文臣杀武将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金人要的不过是和,而武将却可能要皇位,杀了岳飞,外可以安抚金人,内可以破除武将威胁,要保皇室,宗室残杀都是小事,何况杀一个小小武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