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虚拟主播的放送(真·下)——作为消费的直播

欢迎评论区对线
生产与消费的生活“消费”这个词经常和“使用”联系在一起,似乎“使用”代表了结算,是付出的结果,在这种使用价值主导的思维下,各类没有使用价值的摆设被怀疑与讥讽也是情理之中了。不过,使用价值是人与物的关系,其中包含着人的主观需求,因而它往往只是经济系统的远景,我们实际所触碰的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遵循的是结构性规律,就好像猪肉涨价还会影响其他非食品领域物价(现实中这种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巨量的生产-消费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络使得交换价值不仅仅受供求关系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谈论的都是物的价值,从非物质的角度出发,情况会有些许不同。非物质商品比如表演、教育、影视等等,这一切也具有它们的使用价值,但与物质商品常见的“消耗”不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往往也是非物质的,例如提高技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等等。它们的交换价值与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处于同一个交换价值系统中,连接两个世界的不是病,而是钱。
第一段里提到了一些物质商品缺少物质的使用价值,它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消耗品,只能放在那里,所以被视作“摆设”,但大家都知道它们所具有的是非物质的使用价值,它们所具有的不再是被当作工具使用或者被消耗的价值,而是被观赏、把玩、学习的价值。但并非任意的“摆设”都能具有这种价值,这种价值的来源是特定的“式样”,也就是符号。
即便我们不了解一个词,通过它的上下语境也能猜测一二,它出现的次数越多,这种猜测就越是清晰。我最早对“符号”这个词的理解就是这么来的,“一个代指别的东西的东西”。但那时候我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表面,还不清楚符号在扮演的角色。
有大量的非物质事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即便是在前工业时代甚至是原始时代,它们也不比物质来得次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石头也不是河流,但我们依然可以描述他们的关系,用文字、用言语、用图案、用手势甚至是用眼神,这就是符号。
符号既可以指代物质的,也可以指代非物质的,而符号自身呢?一个石膏人像可以表示一个人,这种指代性是来自它的材料吗?显然不是,是石膏像的造型通过认知系统让人认识到它代表的东西。符号本身也是非物质的,那些纸张、雕像等都是符号的物质载体,甚至符号不需要物质载体都可以存在,比如言语。
符号被分为了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表象,所指是解释,譬如“吃饭”这个词的文字写法是能指,所指则是“食用饮食”,在这里我用符号来解释符号,这是字典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而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两个语言不通的人交流,一个人一边重复词语,一边做动作,另一个人就懂了意思,此时动作符号的所指与声音符号的能指连接在了一起,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
我们很快就能发现符号的任意性,即能指与所指并不是天生的一一对应。一个能指可能有好几个所指(一词多义),而好几个能指可能指向同一个所指(一义多词),它们是如此的不均匀,以至于从中感受到了分配的气息,一种经济学的感觉。当人类可以生产巨量符号的时候,符号经济学成为了可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