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文学有最浪漫的构想,亦有最残酷的现实

2023-04-28 来源:百合文库
当东西方文化汇入世界思潮,国界的概念变得微乎其微。我们该如何解读文学背后的全球化思维?时代风潮涌动,文学又将怎样赋予人类前行的力量?
2019牛津凤凰网中英国际论坛上,青年作家蒋方舟围绕“文学中的全球化”进行了英文主题演讲。蒋方舟认为,小说家最能理解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小说家的眼睛。我们要勇于接受创新带来的可能性,同时关注那些被落在后面的人;我们要不断去新的地方,同时对未知保持好奇,保持谦虚。像小说家一样永远保持旁观者的视角,才能理解过去,而从不恐惧未来”。
以下为蒋方舟论坛演讲的中文精编:
青年作家蒋方舟
【全球化对曾经的我而言,就是考好了去吃麦当劳】
大家好,我是蒋方舟。今天我想谈的话题是,文学与全球化。
在我刚开始写作的时代——也就是20多年前,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当时我住在中国湖北小城,对我来说,现实世界的边界就是我们家属院的金属栏杆;我生活里最接近“全球化”这个词的经验就是考试成绩好的时候,可以去吃麦当劳。
在当时,我已经决定以作家当作一生的事业,但那时候尚且天真的我,以为我是不需要了解外部世界的——这种认识是来自于我当时理解的文学传统。我以为作家只需要耕耘他视野范围内的一小块地方,当我们提到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乡土文学,每个中国作家像是一个农夫,用他的想象管理着一小片土地:沈从文在湘西耕耘,路遥在陕西黄土地上耕耘,莫言在山东耕耘。
我曾经以为我也是这样的作家,一辈子会用文学去耕耘我所在的湖北小城市。但后来我发现,我失败了,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代人,不断目睹“故乡”被拆除,我也是“望子成龙”的独生子女一代,父母从小的期待就是我到更富裕的地方,更遥远的地方。
所以我被迫不断从故乡逃离:离开小城,离开湖北。后来,这种离开变成主动的:我在异国无所事事地呆了一年的时间。
主动逃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在写作上遇到了很大的困境。我是读西方小说长大的,对那种隔着几个世纪的生活了如指掌,向往莎士比亚和毛姆所身处的伦敦,我的小说语言也来自他们。而当我开始下笔写作,却发现脑海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充满了反差。
类似的痛苦,我曾经看到我喜欢的作家奈保尔提到过:奈保尔出生在加勒比地区,祖父从印度移民过来。他在少年时代就读完了很多西方文学经典。而当他离开故土,在牛津开始写作,他发现小说这一体裁源自西方,本质上是西化的。那么西方的文化如何能够完整地表达他的家族、他的迁徙,以及他记忆里神秘而模糊的印度?
所以奈保尔选择不断远行,从远方去打量家乡。我相信在座的很多留学生都会有类似的感觉,你们离家万里,可是有时候从远处观看中国,反而给了你们更清晰的视野。
【小说家最能理解全球化的今天】
小说家在现实生活中有需要纳税的国家,但是在精神上,他可以无视国别、意识形态,生活在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