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大唐兴亡三百年》阅读笔记二

2023-04-02唐历史 来源:百合文库
① 隋李密
李密在杨玄感叛变失败后,一直四处漂流,居无定所,后几经转折投奔瓦岗军。瓦岗军首领名叫翟让,是农民起义出身,本身胸无大志,才疏学浅,只想在乱世中偏居一隅。与此相反,李密胸怀大志,意欲逐鹿天下,故不久之后,便设计逐步夺取瓦岗军的大权。李密的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制造舆论,收取人心;第二步,建立战功,树立威望;第三步,一锤定音,夺取政权。最终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翟让被迫让位,李密坐上头把交椅。随着李密的上台,瓦岗军逐步进入全盛时代,随着不断的吞并和扩充,瓦岗军很快发展成了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军队。但此时的瓦岗军的发展也进入瓶颈阶段,此时的瓦岗军名义上是义军,其实质仍是反政府的叛军,虽然实力让其他势力忌惮,但也得不到天下群雄的认可,李密如果想要称王称霸,无可避免的就是选大都市最为自己的老巢,以此来生根发芽。
李密最终把目光定在了东都洛阳。对于洛阳,李密采取围困攻打策略,却不想久攻不下的洛阳成了李密后半生的最大的一块心病。
李密攻打东都洛阳,不仅要对付洛阳的政府军,还要防范四周各种势力的观望,为此李密要稳住各方势力,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西面潼关的唐国公李渊,与李密攻打洛阳类似,李渊也在忙于西进长安,所以两股势力必然会达成一致,缔结盟约,互不侵犯。出乎李密意料之外,李密权利攻打洛阳几个月仍未攻克,谋士柴孝和建议李密先西取帝都再图洛阳,可此时的李密已然不是当年的李密。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思维,当年李密建议杨玄感采取上策,杨玄感断然拒绝,此时李密也是如此,明知西进是上策,却在种种忧虑中不得不放弃此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唐国公李渊。在李密犹豫的同时,隋朝的援兵也赶到了洛阳,领兵正是王世充。李王二人也在此后的几个月围绕攻守和粮草开展了异常旷日持久和拉锯战和消耗战。
初次相遇的李密和王世充,二人相互试探和小规模交战并没有大举进攻,王世充在洛水交战战败后,越发感觉李密是个可怕的对手,心里逐渐有了一丝恐惧心理,一连十几天闭门不出,拒不交战。东都越往杨桐听说之后,不断催促王世充出站以解东都之围,王世充被逼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出站,之后不可避免地被李密大败,向西而逃。
在与王世充交战期间,瓦岗军的战力自然是一流的,但是在其内部却始终隐藏着一股巨大的隐患,那就是权利结构不稳定,说白了就是原先翟让旧部不服李密并且时刻都想重新夺取政权。对于此事,翟让并没有多少心思,他当初起兵就是为了衣食无忧,而今退位二线,不操心,不愁吃喝,夫复何求。可他身边的人都是战场里摸爬滚打的虎将,不甘心就此大权旁落,而且时刻担心李密猜忌。李密对他们的不满也是心知肚明,干脆将计就计,在翟让设的酒局上先行下手,砍杀翟然及其亲属,与此同时,李密为了巩固自身的威望和稳住瓦岗的战力,对外宣称只杀翟让一家,此时与其他反叛将士无关,放下武器便可一切照旧,众将无奈只能作罢。此事过后,表面上李密顺利收编了身边最大的一支异军,可实际上这次叛变只是矛盾爆发的一次体现,今后只会愈演愈烈。而且经过这件事之后,瓦岗众将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都在担心翟让的结局落在自己头上。
从日后来看,翟让之死并没有掀开瓦岗军崭新的一页,反而是李密败亡的转折点。
在李密大败王世充之后的一个半月里,王世充一直没有动作,一直在军中犒劳将士,计划定个日子趁着月黑风高夜,干那杀人放火事。不料被李密的探军查获,李密知道后依旧将计就计,王世充又接一大败。李密连败王世充,军民士气大振,许多人鼓动李密称帝,在这点上,李密和唐国公李源和想象,知道自己的春天还没到,而且那些奉承的人心里的小九九他也是一清二楚,所以对这件事李密的回答只有八个字“东都未可,不可称帝”。
在李王二人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江都传来消息,宇文化及叛变,诛杀隋炀帝杨广,得摄政之权。杨广之死标志着隋朝的覆灭,天下进入后杨广时代,人人图穷匕见,人人逐鹿中原。宇文化及摄政不久,就把目光投向了东都洛阳,率兵攻打李密占守的黎阳仓,所以东都原来的两虎相争变成了想在的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对东都城里的越王杨桐影响最大,本来手下王世充对阵李密就被咬的死死的,再来一个宇文化及局势上更是火上浇油。所以杨桐效仿孙刘联盟,率先向李密抛出橄榄枝,名义上是招降实际是求和,李密与杨桐有着一样的忧虑,也怕杨桐和宇文化及联手,所以李密非常愿意接受杨桐给的一个虚职,全力对付宇文化及。李密此先在淇水与宇文化及隔水相谈,之后判定宇文化及是一个蠢货。与东都议和后,李密把军队主力调出对付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的军队有十几万人,不过却有两个致命弱点,第一:
宇文化及没能耐,第二:它的军队缺粮。李密利用这两个弱点心生一计,跟宇文化及言和,意在拖死他。宇文化及果然中计,从此让将士敞开了吃,他相信李密的三大粮仓不久就会给他拱手相让。李密眼看计划已经成功,不料手下的一位军官叛变,向宇文化及一五一十的报告了全部计划,宇文化及大怒决定跟李密死战。宇文化及的军队此时军中已经无粮,将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所以随军战力异常勇猛,李密奋力抵抗但仍然无法阻止败局,最后在秦叔宝的奋死掩护下捡回一条命。宇文化及虽然击退李密,却因军中无粮率军北上。宇文化及出局之后,东都洛阳又回到了原来的局面,此先王世充不满杨桐与李密求和,于是起兵叛变诛杀杨桐及其党羽,洛阳之争真正变成了李王之争。
随着战局进入初秋,不仅天气一天天转凉,瓦岗军的人心也一天比一天凉,原因有二,其一:瓦岗军只有粮食,众将屡立战功却得不到相应的钱帛和女人,其二:李密对于新归附的礼遇甚周,对待旧部日渐冷落,瓦岗内部人心已经分崩离析,反观李密和当初的杨广何其相似,认为局势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甚至觉的局势在向好的一面发展,乐观的认为东都指日可待。李密太过乐观了,东都叛变实际并没有削弱王世充,反而因为权力集中让他变得更加强大,在王世充眼里,岌岌可危的并不是东都,反而是李密。两个同样乐观的男人,一对注定你死我活的冤家。
王世充由于军中缺粮于是决定率先动手,意在攻取洛口仓。李密紧急召开军事会议,谋士裴仁基主张守,兵分两部,一部对阵王世充,以守为主阻止他东进,一部趁王世充倾巢而出直取洛阳,如果王世充执意东进,必然会丢失洛阳;如果王世充在意洛阳,必然解决不了粮草问题。然而武将们却坚决反对守城,坚持正面进攻,一举破敌,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己方军队人数是对方的两倍还多,这次王世充倾巢而出,如果能大败他,东都唾手可得。在攻与守的决策上李密犹豫了,守必然稳妥,攻也是不无道理,此时命运之神并没有再次眷顾李密,最后李密一锤定音-战!裴仁基顿足长叹:公必悔之。决战当天,王世充真正陷入断粮的绝境,所以发表了一番真挚的誓师感言,唯有战胜,才能活命,今日是为了自己生命而战。正所谓哀兵必胜,其军势只能用四个字形容-锐不可当。在两军激战正酣时,王世充用计找了一个酷似李密的人,把他五花大绑,命人高呼:
已活捉李密!瓦岗军见状,士气大挫,无心在战。这一站瓦岗军彻底崩溃,李密仓皇逃跑,出乎李密意外的是,这次逃亡却把他送上了末路。他原以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用不多久就会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可是他错了,此次大败已经给他的军事生涯和逐鹿大业彻底画上了句号,同时也为他波澜起伏,精彩壮阔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破折号,破折号的后面只有两个字-死亡。
李密逃亡过程的中,以前离散人心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了,将士纷纷逃跑,不愿再追随他,要不是李密以自刎为由打出了一张苦情牌,很有可能会变成孤家寡人。不久之后,李密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决定向西逃亡,投奔唐国公李渊。刚进入潼关时,李渊派遣使者络绎不绝的前来迎接,李密大喜过望。可等到进入长安时,等待他的只有及其冷淡的招待。更让李密可气的是,李渊居然给自己一个光禄卿的职位,所谓光禄卿说难听点就是食堂部长,李渊表面上跟李密称兄道弟,其实从没那正眼瞧过他,对此李密感到了深深的迷茫,不知道何处是自己的归宿。一个多月之后,郁闷的李密再也憋不住了,他决定叛唐,从新寻找自己的出路。随后向李渊上表请求回山东招降旧部归顺李唐,李渊首肯,但群臣纷纷进谏:李密非常人,恐怕是放虎归山,李渊相信天命不在李密,故放走了他。随李密一起的部下们对李密心思心知肚明,他们不愿反唐,故向李渊献秘奏,列举了李密反叛的种种道理,到这李渊后悔了,于是发兵擒拿李密。
李密此时也是红了眼的赌徒,仍在做最后的挣扎,不过此时的李密一无人心,二无军队,败亡是必然的,最后李密逃亡至熊耳山被唐军追上,就地砍杀,年仅三十七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