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盛世结束的叹息——张九龄

2023-04-02唐诗传记 来源:百合文库

安史之乱是公认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但是,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唐宪宗有一次与大臣们议论前朝治乱得失时,大臣崔群说:“世人都认为安禄山造反是我朝治乱的分界线,我以为,玄宗罢免张九龄,任命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就已经走上衰败之路了。”
盛世的背影
张九龄(678—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开始写文章,十三岁时,广州刺史王方庆见到他的文章,大为激赏:此子“是必致远!”武后神功元年,张九龄乡试名列前茅,长安二年,擢进士。
长安三年,当时的名臣张说因忤旨流配岭南,见到张九龄,对他十分器重,称之为“后出词人之冠”。中宗神龙三年,张九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官职,此年他三十岁。后来又迁左拾遗。张九龄为人清廉公正,在担任左补阙期间,负责吏部试选及应举者,被称为“详正公允”。开元四年,张九龄回家侍奉老母,他见当地交通阻塞,便献书朝廷,请求开凿大庾岭。是年冬,他亲自指挥,开通了大庾岭路。
开元十年,张说为宰相,与张九龄叙为本家,擢九龄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杠县男。张说罢相之后,张九龄受牵连,被贬为冀州刺史。经过近十年的贬谪生涯,张九龄的宦途终于渐渐走向高峰。开元十九年春,他奉诏回朝,担任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副知院事,之后一路升迁,终于在开元二十一年,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就任中书令。
唐代为避免大臣专权,并没有专设宰相一职,而是由三省长官,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尚书省长官本是尚书令,由于唐太宗即位前曾经担任尚书令,因此后代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共议国政,他们其实都是宰相。为了分权,唐代还经常让不是三省长官的官员参与宰相政务,一般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以示区分。因此,张九龄其实是在担任中书侍郎的时候就成了大唐帝国的实际宰相,而次年担任中书令,更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张九龄为相贤明正直,敢于谏诤。曾上“事监”十章,论前古兴亡之道。开元二十二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派安禄山讨伐契丹,大败。安禄山被押解至京城治罪。张九龄对玄宗说:从安禄山的面相看,这人以后一定会造反,最好趁此机会杀掉他。可是玄宗却动了恻隐之心,说:当年王衍听了石勒一声长啸,说他以后一定是叛党,虽然事实证明王衍是正确的,但是安禄山应该不是石勒吧。于是放走了安禄山。如果当时玄宗听取了张九龄的意见,那么唐朝的历史必将被改写。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到蜀地,此时才想起张九龄的劝谏,叹息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张九龄去世后,玄宗追思其功,派人到曲江祭奠张九龄。
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时候,正是开元盛世的顶峰,玄宗对张九龄十分敬重,说他“风威秀整”,气质迥异于常人,还说:我每次早朝时看到张九龄,都感到精神为之一振。世人也将张九龄的风度誉为“曲江风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