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鬼才知道——钱起

2023-04-02唐诗传记 来源:百合文库

唐天宝十年(751年),长安。这是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省试即将开考的日子,各州县的试子云集长安。一个叫钱起的读书人也在其中,不过,此时他的心情可能更为复杂,因为,此前他已经落榜多次了。考试前的一天晚上,钱起无法入睡,在旅舍的庭中漫步。月白风清,万籁俱寂,此时,他突然听到似乎有人在吟哦诗句,那声音细切缥缈,不绝如缕,具体的诗句无法听清,只听到最后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惊起却回头,寻声暗问是谁在吟咏,但是庭中月色如水,哪里有什么人?钱起“惊为神鬼”,但是那最后两句却萦绕脑中,挥之不去。
次日入场,打开试卷,钱起惊见,试帖诗的题目就是《省试湘灵鼓瑟》,要求的韵脚跟昨晚听到的诗歌竟然一样,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试卷交上去之后,主考官看了之后拍案称奇,赞叹说:“妙哉,妙哉,如有神助!”于是立即圈定,钱起终于进士及第。
这个载于《旧唐书》的故事多少有些传奇色彩,真伪固不可考,但是至少也传达出两个信息:第一,要在考场中戴着脚镣跳舞,写出好文章的确不易。隋代科举以来,降至清末,中国进士十万,但是鲜见应试文章传之后世,原因庶几在此;第二,诗歌必须余音不尽,引人遐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方为上品。
中宗时,一次皇帝主持,将群臣所作应制诗(臣下与皇帝一起宴饮所作诗作)进行评比,考官是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拿着一大沓诗歌,凡是不好的就被她弃置于地,不一会,地上到处是落选诗歌的残稿。到最后,上官婉儿拿着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歌有些拿不定主意了,思量再三,终于把沈诗扔下,判宋之问为第一。言及理由,上官婉儿说:“沈宋两人诗都很好,但是沈佺期最后写的是‘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此已尽;宋之问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余音袅袅,因此判为第一。”众人听后为之折服。
上官婉儿评诗的标准其实体现了中国传统对诗歌的要求:语言应该在有限的篇幅中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诗歌的内蕴应该借助语言的张力,超越空间的篇幅,尽可能趋向无穷。钱起的这首诗描写鼓瑟,前面的诗句其实平平,无非是以夸张比喻描写弹奏者技艺高妙,动人心魄。但是结句却佳构天成,令人称奇。整个诗中,鼓瑟者始终没有出现,只有铮铮淙淙的音乐缭绕在白云之上,山水之间。音乐结束了,观众们睁大了期待的眼睛,想看看能弹奏出这样美妙音乐的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是仙风道骨的伯牙,还是余音绕梁的韩娥,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用心弦拨响自己的情思,还是漂沦憔悴的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用乐音来回忆自己曾经的辉煌?帷幔没有拉开,或者说,从来就没有闭合过,音乐一直奏响于山水之间,金石作声,烟波起舞,但是,那鼓瑟之人却一直没有出现,当乐音结束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没有礼节性的谢幕,没有社交式的告别,眼前唯有那清清的江水,还有那水上青青的山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