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毕飞宇《小说课》写作解剖—读后感

2023-04-02读书小说课写作技巧 来源:百合文库
这本书对写作的帮助因人而异吧,很好看的。
《小说课》开篇从蒲松龄《促织》的解析讲起。
1700字的故事,讲述了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下属官员投其所好,向百姓征收蟋蟀。主人公成命所在地呢,本不产蟋蟀,无奈下他求助一神婆,得之,喜。抓获蟋蟀后,他的儿子不小心把蟋蟀玩死了,害怕受责备,投了井。成名回来,怒而哀,却不想儿子气息尚存,而且身边有一小蟋蟀(他儿子所变)。于是成名拿着这只蟋蟀献与了官员。官员献与皇上,皇上欢喜,让这一群人等升官诏赏,好不快活。
毕老师的解析已经很好看了。
我主要讲解自己学到的东西。
毕老师讲故事开篇,谈及了作家所决定的命运,一种悲剧美学。
由“宫中尚促织之戏”与“岁征民间”这两句话而将“此物故非西产”的主人公命运确定了下来。
一言而定下了故事的基调,看起来很酷,也带了一丝荒诞色彩。(说不定可以在小说里设置一下。)
另外老师讲了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处理文章。行文可以压得下去,也要有笔力抬得起来,从主人公忧闷欲死到遇神婆得蟋蟀,从蟋蟀死的怒不可解到儿子投井后的“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这之间爽快的转点,波澜叠起,可谓干干净净的作画,无一丝杂质。(我就喜欢干净的东西。)
而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这句白描,可以说人与物与景与情把哀写绝了。
(让我想起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说里句子精炼,准确,也是我需要学习的点。)
老师又谈及《水浒》林冲的社会性。提现了一流作家的强大逻辑,都知道作者会将林冲逼上梁山,但是这之间要是夹杂了偶然性,林冲的角色就是写坏了。
他谈及了,风,雪,石,以天然的物品设置,而将空间划分开来,讲故事进行了下去。
按理说林冲杀了人,也该投奔梁山了吧,然而作者却写向东去了。
老师原文
林冲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如果向西走,等于进城,等于自投罗网。这句话反过来告诉我们一件事,林冲这个人太“可怕”了,简直就是变态,太变态了。虽然处在激情之中,一连杀了三个人,林冲却不是激情杀人。他的内心一点都没有乱,按部就班的:先用仇人的脑袋做了祭品,再换衣服,再把酒葫芦扔了,在他扔掉酒葫芦之前,他甚至还没有遗忘那点残余的冷酒。“可怕”吧?一个如此变态、如此冷静的人会怎么“走”呢?当然是向东“走”,必然是向东“走”。
在这里,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就是靠“东”这个词支撑起来的。所谓“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这四点在这个“东”字上全都有所体现。
(这也算不上是传统文学的咬文嚼字,作家就是如此变态的存在啊,情,景,意,在他们眼里一字一段剧情的差别都仿佛会破坏意的完整性。)
而后,老师又讲及红楼的反逻辑性行文,文字处处留以“飞白”。
讲了文字与意。
看起来只是文字的表面,中间所未写的或文字未尽的意,纠缠成了同样的一本煌煌巨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