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西王母(2)

5. 战国时期(有争议),《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则西王母能够赐予人年岁,使人长生。
次生态的转变
1. 西汉,《神异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2. 西汉,《淮南子》: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3. 西晋,《博物志》: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西王母


4. 汉代,《贾子修政篇》:“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下凡助大禹治水。
5. 明代,《列仙全传》: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是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西王母从先秦古籍中看,似乎是来自于世界的西方,那遥远的昆仑山之上。所以中原的神话体系在最初时,对于其讨论的并不多,大范围的讨论的是在汉代以后,其形象与道教中的王母娘娘产生了重合。
第一阶段:司掌刑罚的女神。 “刑罚”之神的形象在《山海经》的描述中可见一斑,她的外貌形象在文中十分具体,更像是一种“半人半兽”的形象,而且在先秦典籍中的所记载的神格几乎都与“刑罚”有关。这一阶段出现这种形象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古人对于远方圣地的一种“迷恋”与“恐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西王母的神话几乎都与昆仑圣山的神话相关,因为在神话发展中受到“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影响,人们虽然向往着那遥远的、珠宝遍地的昆仑圣山,可是人们又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西王母的神话与形象,才能同昆仑山的诸多“守护着”和“神兽”一起广泛流传(叶舒宪老师,《山海经文化寻踪》观点简单归纳)。西王母“司天之五残”,掌管着“刑罚”,那时没有法律与监管,人们所有的行为准则几乎都来自于天地万物的“表象反馈”。而西王母这种形象的出现,给了远古时代人们心中第一道约束(结合李炳海老师学说,简单分析得出)。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西王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