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2023-06-13悟空西游记杂谈 来源:百合文库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
“敢问是那四猴?”
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以上,出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古典神怪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借佛祖之口解释了重要角色——六耳猕猴的来历,竟然是与悟空同样神通广大的“猴类”。
然而对于这个解释我一向是持有怀疑的。六耳猕猴作为西天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中绝对可以排进前五的狠角色,他的出现甚至差点让取经队伍分崩离析。一手离间计阴险狡诈中带着一丝丝睿智——师徒二人皆被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谓是整本书中极其精彩的一部分,让人直呼内行。
这样的存在却在显现出原形后被悟空一棒打死,实在是草草收场。可我深觉这个角色还有更值得深入思考之处——
于是,悟空?六耳?到底谁真谁假?谁又是谁的心魔?且听我娓(信)娓(口)道(胡)来(诌)。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首先,来段视频预热下……
 进入正文 
对于二者,我一直都的看法是: 六耳=悟空,或者说六耳就是悟空的二心。其实这一观点持有者众多,自明代时起便有学者提出“假六耳,真悟空”的看法,而且我认为作者吴承恩本意可能也是偏向于这一点的。
作为通俗小说的《西游记》充满了宗教色彩,这点是很容易看出的,甚至作者的褒贬抑扬直接摆在了明面上,所以想要理解这本书避不开里面那些晦涩的宗教隐喻。而大部分人对《西游记》的印象其实只是一部电视剧里讲述的情节,包括我(所以这篇文是我额外查了资料的,略有断章取义的问题)。而中国的电视剧里是不可能出现过重的宗教元素,所以四人行一路只能是打怪升级,而不是向佛(注:偏向于宗教意义上的成佛,指身心彻底融入佛家的过程)。而作者吴承恩着重表现的正是后者。于是可以发现原作的所有人物出场,所有章回情节都是严格暗含宗教意义的——心猿、意马、代表肾水的那只猪、三藏的含义……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举例:法师于五行山下救出悟空一章名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不用多说,何为六贼?唤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对应人之六欲,正是悟空所杀的剪径蟊贼。哪怕电视剧都着重表现了三藏苦苦规劝未果,原作着重表现的便是三藏刚踏上修行路,六根未净,正需悟空棒除心魔。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不过多列出。
因此,我绝不相信如此重视表现的作者会毫无用意的安排六耳这一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主题,说一说“六耳”的第一次出现,如果大家以为六耳第一次出现在“真假猴王”这一章那便错了。其实早在悟空求学于菩提老祖,祖师问悟空想学什么时,悟空便说了:“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这里六耳可以理解为第三人,哪怕它不是特指六耳猕猴,可如果说等到了六耳真正出来时悟空却全然不知它为何物,我是不信的。为何?只因悟空早知世间有六耳矣。
再看,到了六耳真正出来时,这一章名为“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铺垫“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一章其实很突兀,因为自打除六贼之后悟空便从没如此放肆本心,诛杀凡人。不管是法师的教导,金箍的约束,还是这一路走来的修心养性都在这一刻都被悟空抛之脑后,它就像入了魔般举起铁棒向拦路的强盗砸去。明明之前那么约束自己心性,却在路途行至一半时妄为起来,这样的不和谐在已经正式成立如此长时间的取经小组中,太过突兀。我们可以说是悟空本心未改,嗜斗嗜杀的根性还没有消除。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那么悟空劣性至今还没消弭的原因何在?在自身,还是在师傅?在我看来悟空固然有错,但承担着教导他的职责的法师难道就一点错没有吗?当然不,甚至大部分的错都在法师身上。说到底悟空只是天地生养的一只石猴而已,它成长的好坏都在教导它的人身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悟空来说它只是成长为了那个教导它的人想要它成为的模样,在这一点上,菩提祖师明显是不合格的,教它,却又放任它,或者说祖师就是要培养它的反叛精神(因为某个传说细思恐极,不多赘述)。而到了三藏这里就是要教导悟空皈依佛门,可悟空到现在连嗜杀的本性都没改掉,那么三藏是不是失职了?所以这一劫,师徒二人谁都逃不掉。
那么作为二心的六耳,代表的是不是悟空放纵,反叛的那一面?明末董说的《西游补》明确指出两者同为一人。“若问我的勾当,也怕杀人哩!五百年前要夺天宫坐坐,玉帝封我弼马温做做。齐天大圣是我,五行山下苦一苦,苦一苦,苦得一个唐僧来从正西天铣上有灾危,偶在青青世界躲。”——正是六耳亲口所言,而且悟空也承认了它是“自家人”。(具体可以自行某度)虽然并非原作,只算是番外,但再看六耳是不是稍稍会觉得它俩或许真的同源同根。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况且在真假孙悟空打到西天来之前,佛祖就这样告诉众人——“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表明他早已知晓其中因果,至于后来所说四灵猴只是为了给悟空一个台阶(注:本书中四灵猴的唯一出处便是佛祖口中,而且其他的两只之后再没出现。再补充一点四灵猴最早的出处应该就是《西游记》,在此之前的所有涉及神魔志怪的文献都没有记录。至于其后与之相关的《封神演义》等成书都比西游记晚。)毕竟一心向佛却有了二心同时还打伤了自己师傅,怎么看都不光彩。
至于六耳的出现与消逝,应该都是佛祖放任的。一来这是九九八十难必经的一劫,再者使师徒二人自此一番抛去芥蒂,明悟本心。作为悟空二心的六耳成了佛祖的工具人,这一点悟空看得真切,只是它又能如何?既然已经选择了皈依便只能放下,护着那个僧人一路走去,只需修得正果,再无旁骛。

【西游】悟空与六耳之谜


这一棒,佛祖要他打,师傅要他打,师弟们也要它打,而它自己的本心?罢了,罢了,只消这一棒下去,叫那二心灰飞烟灭,叫那诸天神佛看见——我,孙悟空,从此心无旁骛,只求正果。
我相信
杀生或杀妖 因果或善恶
狂妄或无知 诚心或慈悲
都是真实的悟空
而 六耳
我仍然愿意把它当做一个全新的形象,它也有自己的故事,有独属于自己的感情。而且我相信悟空看到他时是羡慕的,因为他代表着悟空曾经所追逐过的一切。
图片来源于网络另外,所以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后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