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残雪《山上的小屋》 当代版“狂人日记”(许子东)

2023-11-01许子东残雪文学评论山上的小屋 来源:百合文库

残雪《山上的小屋》
当代版“狂人日记”(许子东)


在人们的印象里,1985年标志着当代文学的转折。其实,应该是“1985年前后”。《棋王》《绿化树》发表在1984年,《红高粱》《古船》《平凡的世界》《插队的故事》均在1986年出版。我们选读的百年中国小说,真正在1985年发表的,是《人民文学》第8期上的《山上的小屋》。1985年的文学名声其实是由“寻根文学”、新潮诗歌及理论探索共同造就。《山上的小屋》引起注意首先是因为同行朋友们说“看不懂”。《人民文学》是主流文学期刊,虽不一定篇篇“看懂”,至少也会把握“人民文艺”大方向,为什么会发表一篇令人“看不懂”的小说?当时主持《人民文学》的是王蒙。小说作者叫“残雪”,没听说过,显然是个化名。
1985年,文学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全国至少有几十种文学期刊,每种文学期刊都有几万到几十万的销量,每期文学月刊或双月刊至少有几十万字不同文体的作品。就是说每个月中国文学至少有几亿文字的“产量”。作家创作大致有三个方向——继续反思革命、开始文化寻根和实验现代派技巧。王蒙、张贤亮、从维熙、邓友梅、韦君宜等“中年作家”(当时都是四五十岁),比较坚持回首革命道路,反思自己亲身经历的革命/被革命的过程。韩少功、王安忆、张承志、阿城、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等知青一代作家,更愿意往文化寻根的方向努力,梳理当代革命与民族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另外还有一些作家,更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更注重技巧实验、形式探索,文学史上称之为“先锋文学”,或者说“前卫文学”“探索文学”。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早年余华,还有洪峰、格非、孙甘露,某种程度上也包括宣泄青年愤世嫉俗情绪的刘索拉、徐星等。

残雪《山上的小屋》
当代版“狂人日记”(许子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