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金刚经前言读后感总汇(23)

2022-05-29 来源:百合文库
《金刚经》关于空间的理论分析室非常独特的。释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虚空作比喻来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佛教无位法中最上位无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缘和合而成的、元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的空间,它是无边无际、永无变易的,足以容纳一切物质现象的"空洞"式空间。广漠无极的虚空是具体物质的凭依。释迦牟尼连着用十个方向来表示人对虚空的方位感觉,它们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对虚空的感觉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为理性早已把它规定好了,它就是物质的所在。但虚空本身并无助于众生的因缘和合,因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动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纳事物是"无为"的安排,自身并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什么。反过来讲,人对虚空的感觉也异于人对诸现象的感觉,因为虚空的无碍、无尽、无量特性,人所能感觉的只是它的永恒的象征,模糊而无任何标志的征象。

金刚经前言读后感总汇70句


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种"内虚空",是在人的"有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开的无边无际、永无变易、足以容纳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无!所以,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如果众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径,那么,他所拥有的福德就像无为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
释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萨到真佛在佛性之具体表征上的根本区别:菩萨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须修正以达真境,而真佛则是与生俱来的福德,故无须修炼。在众生与菩萨之间,是淫濡于欲望、形相、思虑的苦海与超离于欲望、形相、思虑而得以用有情证元为之间的界限。因此,众生若有觉就可发有情之愿,进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门,修炼成无上正等正觉,使佛性真正归于自我,获得永恒自由的解脱。
通过对《金刚经》以及其他佛学知识的学习,我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对佛学的错误认识,有太多的人把佛学跟迷信连在一起,我觉得佛法恰恰是我们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佛法中获得大智慧,然后让身边的人也能在这种智慧中得到宁静的解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