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三十年战争:现代世界秩序之基石(4)

2023-03-05历史欧洲历史读书笔记 来源:百合文库
封建制度下,国家统治者收到习俗的制约,限制了统治者行动时能调用的资源。而此时的法国宫相、枢机主教黎塞留成为挣脱以上束缚的首位政治家。
黎塞留(1935~1964)  额,不好意思上错图了
这就对了。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1585~1642)
黎塞留参与政治开始于法国女王玛丽·德·美第奇统治期间担任谋士,后担任幼子国王路易十三的顾问。
凡是读过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人都看得出来,黎塞留践行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精髓,即:国家是具有自身存在价值的抽象永恒实体,其需求在于基于原则的国家利益。正是本着这一点,法国虽然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但由于其目标在于削弱和击溃神圣罗马帝国,所以法国加入了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方。
当黎塞留宣布法国加入新教方时,有人指责他作为红衣主教对天主教会负有义务,而黎塞留的回应是:宗教救赎是他个人的目标,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同样要为一个政治实体负责。
他说:“人是不朽的,救赎可以等到来世;但国家没有不朽一说,现在不拯救它,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黎塞留将中欧的分裂作为法国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这是根本的威胁,并非宗教或者家族恩怨。事实证明,黎塞留确实做到了,自1624年黎塞留的战略构想开始,至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为止,中欧一直处于分裂于动荡中。
 
1637年至1638年,西班牙于神圣罗马帝国两面夹击法国,但最终被法国击败。
1638年7月22日,比斯开湾,法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海军。
1639年10月,安特卫普,荷兰海军夜袭西班牙海军,将其歼灭。
1642年11月,瑞典再度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并击败帝国军。
1643年,丹麦惧于瑞典胜利后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向瑞典宣战。(丹麦你个二五仔)
1643年5月,罗克鲁瓦战役,法军击败西班牙陆军主力。
1645年,瑞典击败丹麦,丹麦战败。
1645年3月,瑞典于波西米亚击败神圣罗马帝国。
1645年8月,纳林根会战,法军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
1648年,法国-瑞典联军击败神圣罗马帝国。
1648年10月,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形势图
红色—直接 反神罗方    粉色—间接 反神罗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