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故事最终书写了你:对16型作者人格测试的思考(3)

当“我”选下了更爱幻想故事胜过现实故事的时候,自然会在反映↔实验的倾向中远离反映,“我”选下了一堆这样的选项,最后成为了IDET “绮想型写手”。但是整个事件并非在这里结束了,这一结果正开始对“我”发生作用。因为“我”知道了在四个维度上“我”更多的倾向戏谑、描写、抒情、实验。“我”的那种单纯是下意识的“说不出理由”的喜欢在这一刻被实体化了,倘若“我”写作的话,“我”自然应该向这几个方面多去发展,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并非是这样进行写作的,它还能够引导“我”去尝试改变目前写作方式的侧重点。
这也是16型作者人格测试的最关键的一个效果。它与其说是一种测试,倒不如说是一种测试形态的创作理论框架。它给到的是一种朴素但可能简洁有效的分类法,使得创作者能够从中立即发现自己的倾向和盲区、且定立自己作品的主基调。甚至它本身框架可能存在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优势:戏谑/严肃的划分真的严谨吗?作者从作品从隐身的创作潮流中要如何再提“叙述”?抒情就真的不隐含着批判吗?实验倾向就是真正的空中楼阁、而并非带着反映现实的要素?
这些问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它基本代表着文学创作的各种争论,但是正因为进入测试也是类似于“阅读”的事件,因此能够使得被测者不仅在其中遇到自我认同和引导,还能够获得身为创作者的问题意识。
见字如面:故事最终书写了你
“见字如面”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词,但是它应该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在你书写故事的时候,你的故事最终也书写了你。
自我在阅读故事的时候生成,同样也在写作故事的时候生成。阅读的故事最终变成书写的故事,这正是故事书写了你——某种价值体系与世界观建构了“自我”的证明。
但被建构并非是一件坏事。
我们都知道,故事绝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正因为有缤纷繁复的故事驱动着我们,来做测试的人面对着种种“稀奇古怪”问题的时候反而会心一笑、又或者抓耳挠腮,觉得难以做出选择吧?譬如“感人肺腑”“思想深邃”两种不同倾向的评价。又或者“想要的生活”和“生活”的区分,再或者“再也无人问津”的悲怆。
所以正是因为你、我、或者别的什么人遇见了形形色色的故事,我们最终才得以走向了story teller的大门。也正因为这种向往才使得16型作者人格测试一下流传了起来:因为我们想要知道创作者都具有怎样的人格,而我在其中又有怎样的位置。而当进行到这一步,就已经是崭新的阶段了。最后在这里的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即你已经在与他者的关系,一种语言体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接下来更为重要就是通过自己的写作行为来确认自己的自我认知以及定位,将那些进入了你的思绪的故事其内核传达下去吧。
声明:专栏所有投稿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栏目立场
本系列版权归轻之文库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一切形式转载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