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修仙练气小讲堂】天道与人道

2023-03-12魔道人道天道修仙咒术咒杀下咒 来源:百合文库
咒术与天道
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成引 。咒是口头语言禁忌 ,平时禁止使用。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传承于我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史上曾记载源于一种巫术行为,后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文咒语被广泛应用于佛教领域。
所谓咒术,无论是诅咒还是祝福,都是通过将宗教中一部分有着特殊含义的语言、动作抽离出来,配合教义,利用一定形式如祭祀、祈祷之类,将其力量具现化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术式构成。护身符之类应该是对己用祝福一类的咒术。是为了满足施术者心灵需求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最先作用的即是施术者。
中国民间旧时,众生离世后请僧人、道士念经超度亡灵 ,要在房屋四壁上贴符 ;盖房上梁时 ,在房梁上贴符;孩子生病时到寺庙里求符。符是一种奇特的图画,充当文字符号,代替语言的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
咒术、魔法、巫术,在这里,它们所指代的意思是相同的,它们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利用仪式、咒语,或者其他秘术来达到目的,借助自然的力量,精灵或者恶魔什么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道教符咒
另一种说法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存在神的,只有通过特殊的语言特殊的地点与特殊的环境才可以与神交流,久而久之就成了咒语。
而魔法就是通过咒语与神订立契约,可以使用这个神的力量(驱动某一种魔法元素)。但由于平时是不可以与神交流的,所以要再念一次咒语,只要可以达到足够神把力量传给你的强度就可以了(这样条件就不是很苛刻了,不要求特殊的地点与环境)。
魔力就是可以控制神力的程度(他是神嘛,力量很强大咯,你要是可以控制他全部能量你不就是神了~),不能控制的力量会在身体中破体而出——爆炸。
在第一次与神交流(就是订立契约)的时候,咒语威力最大化,接下来,越契合与神交流的条件(时间地点语言),神就可以传递更多魔法,所以咒语念得越长越多,魔法威力越大,如果再一次最大化那就是——禁咒。
禁咒就是咒语最大化(时间地点完全切合)——神祇接降临这个世界,再拿走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后,毁灭一切你想要毁灭的敌人,如果两人同时使用禁咒,则两个神不会打起来,只会拼命拿东西,谁拥有的多,谁就是胜利者,另一方的神则会什么都不管,带着所有的东西走人。
禁咒一般都没有人用,因为无法负荷神的力量
文献记载
使用恶毒的咒语来驱鬼逐邪,祓除不祥,这也是古以有之的方法之一。
大傩的巫师
《尚书.无逸》中所谓“厥口诅咒”也就是“告神明令加殃咎”之意。早期认为,鬼也有种种禁忌,有种种弱点,害怕人的诅咒便是鬼的弱点之一。
《诗经.大雅.荡》有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所谓“祝”,就是咒。《左传.襄公十七年》有“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所谓有诅有祝是说有专门的诅咒和告祝的巫官。
道教的祝咒之法就是从这些巫官中发展起来的。《太平经》卷五十说:“天上有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咒’。”这是说,咒语是神灵秘密授予人的,包含着神吏的力量,好比是供人鬼联系的密码和暗号。
辨惑论
《辨惑论》里引用了流行于南北朝的道教咒语:
天道毕,三五成,日月俱。
出窈窈,入冥冥,气布道,气通神。
气行奸邪鬼贼皆消亡。
视我者盲,听我者聋。
敢有图谋我者反受其殃。
神咒
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步罡等,它们和书符一起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道士以画符念咒、掐诀步罡来施行法术,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些法术本身具有使人类在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
咒语是一种被认为对鬼神或自然物有感应或禁令的神秘语言:咒语常和以人体真气“禁制”鬼神、外物的气禁术结合在一起,称为禁咒。有时和符一起出现,称做符咒。道士在施行咒术时又往往借助某些中介物,如咒水、咒枣等,这些施过咒术的水、枣也有咒术的效力。道门中对咒术的效力有极高的肯定。《太上正一咒鬼经》说:“吾含天地?,咒毒杀鬼方,咒金金自销,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灭,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缚,咒鬼鬼自杀,咒祷祷自断,咒痈痈自决,咒毒毒自散,咒诅诅自灭。”道士认为有法力强大的尊神,不断把秘藏在天上的咒语传授下来,念动咒语即有几万乃至几百万的天兵天将应召来服役。因此,咒语在道法中越出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咒语在道教中运用广泛:道法凡结坛有净坛咒、镇坛咒;登坛先有卫灵咒;画符有书符咒;步罡有步罡咒;诵经先念开经玄蕴咒;至于召将咒则和道书记载的天将神吏一样多;杀鬼制魔、捉妖,也都有相应的咒。没有咒就没有道教的法术。
佛教密宗咒
同时,咒语已渗透到道士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融化进他们的人格中去。道士净手、吃饭、沐浴、理发等都要诵咒。不仅正一派擅于诵咒,全真道授戒也有相应的咒语。
道教咒语的特点:咒术不是道教特有的现象,佛教等其他宗教也使用咒语,特别是密宗更以诵咒(陀罗尼)著称。咒语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先民对语言魔力的崇拜,后来成为巫术的核心部件。道教继承了巫术的咒术并加以发展,同时又吸纳进一些佛教咒语,但从总体上来说道教咒语有自己的特点。
道教咒语常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是因为道教兴于汉代,汉代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如律令”意指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种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先是被民间巫师所吸收。东汉巫师举行“墓门解除”(即在殡葬中对墓厌镇,使人鬼分途,鬼不殃及生人)的解除文,末尾即以“如律令”结束。
解除文的简单句式是:“百解去,如律令!”此类咒被道教所吸收,同时也产生某些变格,主要是嵌入神名。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其后加“摄”、“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执行不得有误。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召集神兵收妖破邪有开旗咒:“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领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这一咒先是称引雷部神将,兼说其神武,同时也是说明他们职司所在,接着说明开旗(展开召将令旗)召唤他们来到,且令其不许拖延时刻,立即降临。最后以“急急如律令”收尾。
道教咒语的这种定式便是区别于以赞念佛号为主的佛咒的显明特色。
道教咒语的这种结构首先表明它是托于神授、从而也是有神效的。称太上老君、称神霄玉清真王,称天师,都是直接说出尊神的名号,来召役神将、镇压妖邪。对于比较低级、专供法师役使的神灵,则是直呼其名,以示自己有控制他们的能力。因此道教咒语的施行,与其整个神仙谱系是紧密相联的,其中表现了他们的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实践信仰的方式。
不过称引神名,并不是道咒特有的现象,甚至不是咒语特有的现象。基督教徒在祈祷之后总要说“奉耶苏基督的名”。那是对神强烈的信赖敬仰的表现。所以道咒中的称引神名,表明的是许多宗教中共通的对神灵的信仰、依赖,只不过各自的神有不同的面貌罢了。
其更能表达道咒本身特色的还是下一方面:它表明咒语是对祈使对象的命令,而“如律令”,既是催促,又是强调其命令必须执行,不执行,则依律惩罚。咒语的内容都直言不讳地讲清命令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道教咒语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象西方社会和印度人那种对神灵的虔诚皈依,是有相当差距的。比如印度传来的《主夜神咒》:“婆涉演波底”,据说夜行时念它可以辟邪。但其辞实际上是印度人所奉夜神的音译。
佛教的重要咒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即民间比较熟悉的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句句皆表示对观世音的皈依礼敬之意,八十三句系称呼菩萨(包括观音的种种变相)名。这部咒语,佛教徒认为其威力极大,使用也很广泛,《大悲心陀罗尼》详细记载有用它治病、催产、解蛊毒、辟蛇蝎等等的方法。
就功能言,佛咒与道咒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从结构看又很不同。大悲咒的特点,在叫人先皈依,倘皈依了,一念它,观音就能帮助解决各种魔难,直至接引他上西方极乐世界,念咒的本身就是皈依。道咒则是直接驱策鬼神,让它们走开或者完成凡人无法完成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实的目的是前提,对神的敬仰,乃以当下直接的利益为中心。道教咒语的这一特点规定了每一咒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所以道咒各有针对性,数量极多。
敦煌解梦书
《敦煌解梦书》中,有对付恶梦的诅咒:
铺地席冷地卧者不祥,夫人恶梦三日不说化为珍宝。几人夜得恶梦,
六字真言
早起切莫向人说,虔诚其心,以黑书此符,安卧床脚下,勿令人知。乃可诅曰:赤赤阳阳。此符断梦,避除不祥。读之三遍,百鬼潜藏。急急如律令。夫恶梦姓云,各行鬼,恶想姓贾,名自直。吾知汝名,识汝名,远吾千里,急急如律令。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他们也有这一类的咒语。如有些日本人做了恶梦,即念咒文七遍:“赫赫阳阳,日出东方,断绝恶梦,辟除不祥。”并向东方呼吸,向北方吐出,往复七遍,即可废除。
三皇内文遗秘
《道藏·三皇内文遗秘》有这样的驱鬼咒:
杀鬼咒
太上老君教我杀鬼,与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摄不祥。登山石裂,佩带印章。头戴华盖,足蹑魁罡,左扶六甲,右卫六丁。前有黄神,后有越章。神师杀伐,不避豪强,先杀恶鬼,后斩夜光。何神不伏,何鬼敢当?急急如律令。
敕瘟咒
敕东方青瘟之鬼,腐木之精;南方赤瘟之鬼,炎火之精;西方血瘟之鬼,恶金之精;北方黑瘟之鬼,溷池之精;中央黄瘟之鬼,粪土之精。四时八节。神不内养,外作邪精。五毒之气,入人身形。或寒或热,五体不宁。九丑之鬼,知汝姓名。急须逮去,不得久停。急急如律今。
太上消灾祈福醮仪
《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如下:
上请五方五帝斩鬼大将军官十万人降下,主为某家同心并力,收摄村中巷陌家中宅内行客魉魉之鬼,伏尸刑杀之鬼,次收门户井灶之鬼,次收五虚六耗凶吹恶逆之鬼,次收童男童女之鬼,次收殃拜土长之鬼,次收独歌自舞喜笑之鬼,次收蛊毒野道之鬼,次收山精崖石百魅之鬼,次收八部行病之鬼,次收唤人魂魄之鬼,次收各有名字之鬼,次收明公石矴之鬼,次收无名脱藉之鬼,次收橱下犬子之鬼,次收夜行凶逆之鬼,次收山林社稷恶逆淫祠之鬼,次收天下四镇死将之鬼,次收刀兵军阵无头无手之鬼,次收吴王子胥之鬼,次收赤眉盗贼之鬼,次收三王五霸败军死将之鬼,次收下痢臃肿之鬼,次收鲁丁班黄转筋謦咳吐逆之鬼,次收云中李子遨千精万魅之鬼,次收摇铃吹角呼唤之鬼,次收缢死之鬼,次收落水之鬼,次收羌獠之鬼,次收六夷之鬼,次收胡狄蛮戎之鬼,次收东方青注之鬼,次收西方白注之鬼,次收北方黑注之鬼,次收中央黄注之鬼,次收绝户之鬼,次收异病卒之鬼,次收白秃癞之鬼,次收疮脓臭秽之鬼,次收市死斩头绞刑之鬼,次收乌鹊乱鸣恶音之鬼,次收肌寒冻死之鬼,次收藏形隐影之鬼,次收口舌妄语之鬼,次收六畜之鬼,次收厌人魂魄之鬼,次收白骨不葬之鬼,次收新死破射取人之鬼。
次收鼠头人身之鬼,次收牛头人身之鬼,次收虎头人身之鬼,次收兔头人身之鬼,次收龙头人身之鬼,次收蛇头人身之鬼,次收马头人身之鬼,次收羊头人身之鬼,次收猴头人身之 鬼,次收狗头人身之鬼,次收猪头人身之鬼。
以上众鬼不承大道盟威禁律之命,专在人间行其恶毒,令人遭灾,过祸疾病死亡,非所道理,非五帝之君。天宫一一仰凭次收,讨反缚逆鬼,付与都市,一切绞刑,灭其根种。愿今天下清宁,万民安乐,五谷滋盛。阖家大小魂魄或闭在天地水三官,百鬼牢狱之中,不蒙解脱者,或为百鬼挚击者,请五方五帝、七星之君、寿命君、延命君、解厄治病君、却死来生君、保命卫护君,主为某家安魂定魂,司命延年益算,七星消除死籍。
......
律曰:天下一生之中;自有千亿之鬼。去神更远,去鬼而近。天下凶凶,不可得知此。今记其真名,使人知之,一知鬼名,邪不敢前;三呼其鬼名,鬼怪即绝,上天鬼、下地鬼并煞。几鬼皆有姓名,子知,三呼鬼名,万鬼听令。
太上三洞神咒
《太上三洞神咒》所载的咒语就更多了,什么“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咒”、“开旗咒”、“卓剑咒”、“巡坛咒”、“助威咒”、“用剑咒”;。“行净咒”、“变神咒”、“步罡咒”、“会兵咒”、“致雷咒”、“五雷治病咒”、“勘合符咒”.......这些咒语,各有诅咒对象,无奇不有。
道符
道符原本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是故《老子》第七十九章云:“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种契,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必须遵守执行的。因此,符,又称符契,或符节。
汉代盛行天人感应说,进一步弘扬了古代的君权神授思想,帝王国君的行为举止,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纤纬之说风行,认为天会赐祥瑞予人君,这种凭证,叫做符命,《汉书·燕剌王旦传》云:“王莽时,皆废汉藩王为家人,(刘)嘉独以献符命封扶美侯,赐姓王氏。人臣僚属对天赐祥瑞征兆予以载录,并撰文对应瑞者——最高帝王进行歌功颂德,于是作为文体的“符命”也就产生了,故《汉书·扬雄传》有京师语云:“爱清静,作符命,后来萧统编《文选》,特立“符命”一体,置于卷四十八。另外,符又叫“符传”,《后汉书·窦固传》云:“明年,复出玉门击西域,诏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去符传以属国。”
念咒与气禁
念咒时常常要求与体内的运气、在意念中存想相关的神灵形象(存想)统一起来。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内气作用于对象,使之受到控制,或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禁咒,又称气禁,简称为禁。
气禁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巫术中就已经使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吴越地方有称为禁咒法的,很有显著的效验,(那原因)是法师气充沛。”(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从近几年来考古发现看,气禁流行的地区不限于吴越地区。楚、蜀等地区都有类似的方术。
据葛洪的记载,禁咒的应用范围广泛,有入大疫不受传染、驱逐邪魅,禁虎豹蛇蜂、为人治病,乃至于禁水倒流等。气禁术被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法的一部份,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二十四阶箓中专有一种《禁气箓》,可见已经是整个法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般道士在念咒时与内气的发放相伴随,念咒兼有以气作用于对象(通常称为布气,又称内气外运),因此对于道士平时的炼气,提出了一定要求。
罗天大醮
罗天大醮的由来

罗天大醮是道教大型综合仪礼的名称。
罗天,即大罗天,道教指天之三界以上的极高处。《无上秘要》称天之“三界之上,渺渺大罗”,以罗天指设醮之名,是极言其请降神灵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以及设醮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设醮目的之广泛,参与醮仪的道士和祭祀、奉献的道教徒人数众多。
醮,原是祭仪的意思。宋玉《高唐赋》云“祷旋宫,醮诸神,礼太乙”,醮神就是祭神之意。两晋之间,醮和斋对举,《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唐代以后,斋和醮才较普遍地连用,以指称道教仪礼。因此,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礼的一种称呼。《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称,“延真降圣,乞恩请福,则谓之醮”明代以后,道门与民间多以醮代替斋,罗天大醮之称遂流行开来。
藏密咒
在东南亚地区,自古就存在以使用降头术为职业的人,被人称为降头师。 降头师说白了,就是懂使用巫蛊咒术并有相当法力和经验的师傅,他们绝大部分自小家境贫寒,被迫离开父母,或战乱父母双亡的孤儿,机缘下被老降头师看中,从而跟随师父到各处深山、坟场修炼与生活。
降头术既是一种可害人,也可以救人的法术,行法性质明显为阴性。因为修炼地点、作法对象往往异常秘密,这项法门既不会随便公开传授,也不是随便任何人能学习接受。所以关于修炼的方法,多数不知其详。
咒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 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 祝,请神加殃谓之
尚书
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 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 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 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 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 很多的。
发展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 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灾符咒》等。有
符咒
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 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 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 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 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 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 得祖述”。②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内,立北斗中。 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 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③《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
尚书
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 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 ⑤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称心咒、密咒)。念咒时,常配合掐诀。 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 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 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 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⑥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 神将,治伏群邪。
思想基础
咒语的思想基础,与符箓一样是鬼神论。但也有人认为气功师如运用这一形式与存 思,行气相配合,或许有助于集中精力,诱导意念,使其容易进入气功能状态。不过, 这也有待实践的检验。
民俗:在偏僻的地方,有一些老人会写符.
使用这种下咒法,等待实现的时间要长一点。并且下咒人自己折寿2年。首先准备一张黄色的纸,在左上方画上自己信仰的宗教的标志(没有就别写),在标志中写上被咒人的名字。在标志的右边写上他的地址。在这两样的下面写上咒的内容。最后还要写上送给帮你实现咒的内容的"人"的礼物(建议写那个被咒人的灵魂)警告:写一张咒要折寿2年。还有:写完咒不能损坏,需保存1天(先撕碎咒符)再扔。如果两张一起写的,那么要保存两天。再次警告:如果下好咒,因为什么原因又反悔了,千万不要擅自扔掉咒,要把咒拼成原样再说因为什么原因不想下咒了。如果擅自扔掉,那么你咒符上咒别人的内容就还降临在自己身上。还有,下咒人在一周之内,自己的手不能被自己所恨的人碰到,否则他就会交上一个月的厄运。
多行不义不自毙,让他得意一会。等他犯上小人你就看好戏吧。
为什么我不能让他好看呢?
我会让每个民科奸商都胃疼的,真的
让他吐苦水
让他后悔
让每个民科和奸商知道图拉丁的厉害
关于天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其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
天地没有善恶之分,天道循环往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透露出天地也就是宇宙,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天道循环往复,符合其规律的自然和谐共存,扰乱和干扰其运行的就会遭受惩罚。
也就是说宇宙有可能是按照“道”来运行的超级庞大的计算机,毫无感情可言
深究下去,说明善恶也是不存在的,天地无情人有情,情感、好坏、善恶都是人们赋予的定义。王阳明也参透了其中奥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在“天地”眼中,万物等同,花开花落,日落星辰,冷眼相看,任其流转演变;“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圣人眼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和荣辱,他人自有他人命,也因此悟道看破之后的高人很少涉足红尘纠葛,干涉他人因果。
当然若是高人生起“慈悲”之意,在灾难面前也会出手,做大功德事,只是有时也只能隐晦的告知,行善巧方便,因为在“圣人”眼中,灾难也是某种业力和因果使然,牵涉进入,弄不好也会遭受反噬。
在那位西北人的家乡荒野山梁之上有一座古城的废墟。关于其来历,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是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国政混乱,当时的西北更是横行着许多匪帮,四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
那里的百姓为了抵御匪帮,自发的修筑了一座土城。为了占据有利地形,这座土城建于山岭末端最高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土城呈椭圆形,南北略长,有百亩大小,南北各设一城门,最高处在城南墙正中,兀然突立,以了望军情。当地的人民,平时为了生活方便住在土城外,听闻土匪来时则携带财物躲入土城中。
一天,突然来了一位奇怪的老道,这位道长云游乡里,手执一个烂桃,边走边念念有词:“桃烂手不烂,桃烂手不烂。”一连数日,然而乡人只是颇觉好笑,不解其意。道长走后不久,当地人听到了土匪要来的风声,许多人,特别是有钱人便如往日一般带着值钱家当躲入城中,紧闭城门。另外还有些人则因种种原因没有入城,就留在了城外。
土匪撤走后,留在城外的幸存者见此惨状,方才醒悟老道长说的“桃烂手不烂”的谐音是:“逃烂守不烂”,其意为:留守城外,就可保全性命
老道预料到城中百姓会遭受劫难,定是高人无疑,但是灾难现前,他并没有高声呼喊告诉大家预料的事情,而是以比较隐晦的暗语,提醒大家:
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阻止灾难的发生,而且弄不好还会因此遭受上天的惩罚,只好如此,有缘人自然会明白他的提醒,若能因此躲过灾难,也是他们的造化,天意使然。
现在再来看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或许你能明白更多了吧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荀子·天论》,原句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意指: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看清形势,制定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满足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才能天下和乐国泰民安。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淮南子·汜论训》,原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意指: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俗。变革创新是世界发展之势,排斥变革、拒绝创新,只会落后于时代,只会被历史淘汰。所以,我们要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心态思变,与时俱进。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荀子·儒效》,原句“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意指:一切巨大,皆源于微小的积累。比如泥土堆积起来能成为高山,细流汇积起来能形成大海。并且,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要日积月累,孜孜不辍,开放共赢,变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以小家推动大家建设,以大家繁荣世界发展。这就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这就是未来寄予的期许。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孟子》,原句“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意指: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所以,多元并存、协调发展,才是世界文明中和天下的发展大道。
远亲不如近邻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元代秦简夫著的《东堂老》,原句“岂不闻远亲呵不似我近邻”
意指: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邻里关系看上去是件小事,但邻里关系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更是大的邻居。国家邻里关系如何折射出的是国家之间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交流合作的情况。只有当世界每个区域邻里关系都十分和睦,整个世界才能和谐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原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意指: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行事策略,智慧的人会随着事情的不同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智慧,它向世人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为推动亚洲和世界的持久、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古今贤文》,原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意指: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满园林时,才是真正春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但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更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意指: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也才成就了自身之大。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为中国民间谚语,原句“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天论》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
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但那个时代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与精英们所达到的高度尚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上的迷信思想还很严重。我们从近年颇受关注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多如牛毛的禁忌和繁杂的避邪驱鬼法术。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所著的《天论》就是最具这种思想光芒的篇章。
《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
主要思想
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荡飘摇,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荀子天论
【原文】
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应〔3〕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4〕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5〕,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6〕,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7〕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8〕,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9〕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0〕。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注解】
〔1〕天行:天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常:有一定之常轨。
〔2〕尧:传说中上古的圣君。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荒淫无道之恶君。
〔3〕应:承接,接应。
〔4〕本:指农业。古代以农桑立国,故谓之本,工商则谓之末。
〔5〕养:养生之具,即衣食之类。备:充足。动时:动之以时。这里指役使百姓,不违背时令。
〔6〕循:遵循,原文作"修",据文义改。忒:差错。
〔7〕袄怪:妖怪,指自然灾害和自然界的变异现象。袄,同"妖"。
〔8〕略:不足。动罕:怠惰的意思。
〔9〕薄:迫近。
〔10〕"不为"三句:即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之意。
【译文】
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尧之仁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之暴而消亡。用合理的措施来承接它就吉利,用不合理的措施来承接它就不吉利。加强农业,节省用度,那么老天不会让他贫穷,衣食充足而让百姓按季节劳作,那么老天就不会使其困苦;顺应自然规律而无差失,那么老天就不会降祸于他。所以水涝干旱不能使之饥渴,四季冷热的变化不能使其生病,灾异的现象也不能带来灾凶。反之,农业荒芜而用度奢侈,那么老天不会使其富裕;衣食不足而又懒于劳作,那么老天就不会保全其生;违背天道而胡乱行事,那么老天不会让其安吉。所以没有水旱之灾却出现饥寒,没有冷热近身却出现疾病,没有灾异却发生了凶灾。遭到的天时与治世相同,遇到的灾祸却与治世大异,这不可以归咎于天,而是由于人自己的行为招致的。所以明白天人之间的区别,便可以说是圣人了。不用作为而有成,不用求取而有得,这便是老天的职能。
如此,天道虽然深远,圣人不会随意测度;天道虽然广大,圣人也不会以为自己有能力去施加什么;天道虽然精微,圣人也不去考察;这就叫不与老天争职。天有四季寒暑,地有自然资源,人有治理能力,这就叫与天地参与配合。放弃自己配合参与的能力,而羡慕天时地财的功能,这就是糊涂了。
【原文】
列星随旋〔1〕,日月递炤〔2〕,四时代御〔3〕,阴阳大化〔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5〕,夫是之谓天〔6〕。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注解】
〔1〕随旋:相随旋转。
〔2〕递:互相更替。炤:同"照"。
〔3〕代御:交替进行。御,进行。
〔4〕阴阳大化:寒暑变化万物。
〔5〕无形:没有形迹可见。
〔6〕"夫是"句:一说"天"字下脱一"功"字,应为"夫是之谓天功"。
【译文】
群星相随相转,日月交替照耀,四季循环代行,寒暑变化,万物生长,风雨普施人间,万物都得其调和以生,都得其长养以成,看不见它化生万物的痕迹,只见到它的功效,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啊。人们都看得见大自然所生成的万物,却不知道它生成万物的那种无形过程,这就是称其为天的原因啊。天道难测,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只尽人事,而不费力气去寻求了解天的道理。
【原文】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1〕焉,夫是之谓天情〔2〕。耳、目、鼻、口、形能〔3〕,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4〕。心居中虚以治五官〔5〕,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6〕,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7〕。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8〕。其行曲治〔9〕,其养曲适〔10〕,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注解】
〔1〕臧:通"藏"。
〔2〕天情:人所自然具有的情感。
〔3〕形能:当为"形态"。
〔4〕天官:人所自然具有的感官。
〔5〕中虚:人之中心空虚之地,指胸腔。治:支配,统治。
〔6〕财:通"裁",裁夺,利用。非其类:人类以外的万物,如饮食衣服等。
〔7〕政:政治,言有赏罚之功。
〔8〕官:职,指天地各得其职。役:驱使。
〔9〕曲治:各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曲,曲尽,周遍。
〔10〕曲适:各方面都恰当。
【译文】
天的职能已经确立,天的功效已经形成,人的形体也具备了,于是精神也产生了。好恶、喜怒、哀乐都藏于其中,这就是人自然的情感。耳、目、鼻、口、形各有不同的感触外界的能力,却不能互相替代,这就是人天生的感官。心居中心而统率五官,这就是天生的主宰者。饮食、衣服等万物,不是人类,人们却利用它来供养自己的口腹身体,这就是老天的自然之养。能利用自然之物来供养人类的就是福,不能利用自然之物供养人类的就是祸患,这就叫天之政令。心智昏乱不清,声色犬马过度,不能务本节用,不能裁用万物养育人类,喜怒、哀乐没有节制,从而失去了天的生成之功,这就是大灾难了。圣人则心智清明,端正其官能享受,完备其养生之具,顺应自然的法则,调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此来保全天的生成之功。这样的话,就知道人所能做和应做的事,也知道人所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那么天、地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万物都能被人类役使了。
人的行动在各方面都处理得很好,养民之术完全得当,使万物生长,不被伤害,这就叫做"知天"。
【原文】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1〕,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2〕;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4〕;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5〕之可以治者矣。官人〔6〕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注解】
〔1〕所志于天者:所知于天者。志,通"识",知。下同。
〔2〕象:天之垂象,指日月星辰之类。期:四时之节候。
〔3〕宜:适宜。这里指适宜农作物生长。息:蕃息,繁殖生长。
〔4〕数:指四时季节变化的次序,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事:这里指从事农业生产。
〔5〕和:调和,和谐。
〔6〕官人:指掌管天文历法和掌管农业生产的官。
【译文】
所以最能干的人在于他有所不为,不去做那些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最聪明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想,不去考虑那些不能考虑和不应考虑的事。从天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通过垂象之文,可以知道节候的变化;从地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通过土地的适宜生长,可以知道农作物的繁殖;从四季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根据节气变化的次序可以安排农业生产;从阴阳变化可以了解到的,是从阴阳调和中可以知道治理的道理。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只是观察天象,而圣人则是按照上面所说的道理治理天下。
【原文】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1〕,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2〕,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3〕"。此之谓也。
【注解】
〔1〕瑞历:历象。古代作璇、玑、玉衡以象日月星辰之运转,故曰瑞历。
〔2〕繁启:指农作物纷纷发芽出土。蕃:茂盛。
〔3〕"天作"四句:此处引诗见《诗经·周颂·天作》。
【译文】
治、乱是由天决定的吗?日月、星辰、历象,这在大禹、夏桀时代都是相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天。是由时令决定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时。是由地决定吗?植物得到土地就生,失去土地就死,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地。《诗经》上说:"天生这座高山啊,大王使它名声增大;大王使它名声增大啊,周文王又使它安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1〕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2〕也辍行。天有常道〔3〕矣,地有常数〔4〕矣,君子有常体〔5〕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6〕"。此之谓也。
【注解】
〔1〕辍(chuò):停止。
〔2〕匈匈:同"鐩鐩",喧哗之声。
〔3〕常道:一定之道。常,恒常。
〔4〕常数:一定的法则。
〔5〕常体:一定的行为标准。
〔6〕"礼义"两句:此处引诗不见于《诗经》,当为逸诗。愆,差失。恤,在意,顾虑。
【译文】
天不会因为人讨厌冷而废止冬天,地不会因为人讨厌辽远而废止广大,君子也不会因为小人的吵闹喧嚷而停止善行。天有一定之道,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做人标准。君子执守善道,小人却计算其功利得失。《诗经》说:"在礼义上没有差失,又何必顾虑别人的议论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楚王后车千乘〔1〕,非知〔2〕也;君子啜菽〔3〕饮水,非愚也,是节〔4〕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智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5〕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6〕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注解】
〔1〕乘(shènɡ):一车四马为乘。
〔2〕知:同"智"。
〔3〕啜(chuò):吃。菽(shū):豆类的总称。这里泛指粗粮。
〔4〕节:适。适与之遇,所谓命也。
〔5〕错:通"措"。舍弃。
〔6〕一:理由是一样的。这里是指君子小人同是出于"慕"字,所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译文】
楚王后面跟随的车有一千辆,并不是因为他聪明;君子吃粗粮淡饭,并不是因为他愚笨,只是命运的安排,恰好碰上了。如果一个人志意端正、德行美好,思虑精明,生活在今天却向往古代圣贤之道,那么这就是在意自己的努力了。所以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君子重视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所以日益精进;小人放弃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所以每日退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
星队、木鸣〔1〕,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2〕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注解】
〔1〕木鸣:古代祭神用的树,因风吹而发出声音,古人以为怪异。木,指社树。
〔2〕党:同"倘",偶然。
【译文】
流星坠落,树木发声,人们都感到恐慌。说:这是怎么回事?答到:没有什么,这只是天地阴阳的变化,事物中较少出现的现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惧怕它却是不可以的。日月有亏蚀,风雨可能不按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任何时代都曾经出现过的。君主贤明而政治稳定,那么即使这些现象在一个时代出现,也不会有什么妨害。君主昏聩而政治险恶,那么即使这些现象都不出现,也没有什么帮助。因此,流星坠落,树木发声,这只是天地阴阳的变化,事物中较少出现的现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惧怕它却是不可以的。
【原文】
物之已至者,人祅〔1〕则可畏也。楛〔2〕耕伤稼,楛耘失岁,政险失民,田萝〔3〕稼恶,籴贵〔4〕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5〕不理,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6〕,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7〕,无安国。其说甚尔〔8〕,其灾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9〕,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紱〔10〕而不舍也。
【注解】
〔1〕人祅:人为的灾祸。
〔2〕楛(kǔ):粗劣。
〔3〕萝:通"秽",荒芜。
〔4〕籴(dí)贵:粮价贵。籴,买粮食。
〔5〕本事:指农业生产。
〔6〕乖离:背离。
〔7〕三者:指上述三种人祆。错:交错。
〔8〕尔:通"迩",浅近。
〔9〕"勉力不时"三句:与前后文义不接,疑为传抄之误,当删去。
〔10〕切紱:切磋。紱,通"磋"。
【译文】
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中,人为的灾祸是最可怕的了。耕作粗劣,伤害庄稼,锄草粗糙,影响收成,政治险恶,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庄稼粗恶,粮价昂贵,百姓饥饿,路有死人,这就叫人为的灾祸。政治法令不明,举措失当,不理农事,这也是人为的灾祸;礼义不整顿,男女无别,关系**,就会导致父子之间互相不信任,上下背离,内忧外患一起到来,这也是人为的灾祸。人祸源于混乱。三种灾祸交错而至,国泰民安就实现不了。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带来的灾难却非常惨重。可以感到奇怪,但不可畏惧。古书上说:"天下的怪现象,书上是不讲的。无用的辩说,不切急用的考察,应当抛弃不要"。至于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应该天天琢磨研究而不能有片刻停止。
【原文】
雩〔1〕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2〕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3〕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注解】
〔1〕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2〕卜:古代用龟甲兽骨占吉凶叫卜。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吉凶叫筮。
〔3〕文:文饰。
【译文】
祭神求雨而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没什么,如同不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样。日食月食发生了人们会去求救,天旱了会去祭神求雨,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这些都不是因为能祈求到什么,而是一种文饰,只是为了向百姓表示关切之心。所以君子认为这些只是文饰,而百姓会以为是神灵之事。顺人之情,只当作文饰就是无害的,以为真有神灵,淫祀祈福,则是凶险的。
【原文】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1〕;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2〕。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3〕,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注解】
〔1〕晖:同"辉"。润:指水的光泽。
〔2〕白:显露。
〔3〕王:称王于天下。
【译文】
在天上的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没有比水火更鲜明的了,在万物中没有比珠玉更光亮的了,在人群中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悬于天,它的光辉就不显赫;水火不厚积,它的光辉和光泽就不多;珠玉不显露于外,王公贵卿就不会以之为宝;礼义不施于国家,那么它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著。所以人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天,国家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礼义。君主尊尚礼义,敬重贤人,才能称王于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才能称霸于诸侯;贪婪自私而狡诈,国家就会危险;玩弄权术、搞颠覆、阴险狡诈,国家就会灭亡。
【原文】
大天而思之,敦与物畜而制之〔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2〕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3〕,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4〕?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5〕。
【注解】
〔1〕孰与:哪里比得上。物畜:把天当作物来看待。
〔2〕因:顺,引申为听任。
〔3〕物之:使物为己所用。
〔4〕"愿于"两句:荀子的思想,以为物之生虽在天,物之成却在人,主张不必去探究万物为什么产生,而要尽人事促成其成。愿,仰慕,思慕。有,据有,把握。
〔5〕"故错人"两句:荀子认为,物生在天,成之在人,这才是万物之情。如果放弃人事努力而一味仰慕天,就失去了万物最真实的情。错,通"措",置,放弃。万物之情,万物的实情。
【译文】
推崇天而思慕它,何如当作物来控制它?顺从天而赞美它,何如制服天而利用它?盼望天时而指望它,何如顺应季节的变化而役使它?听任万物而羡慕其多,何如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化用它?希望得到万物以为己用,何如治理万物而让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思考万物之所以产生,何如把握万物之所以成?所以放弃人事努力而思慕天的恩赐,就会失掉万物之实情。
【原文】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1〕。一废一起〔2〕,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3〕,治尽其详〔4〕。故道之所善〔5〕,中〔6〕则可从,畸〔7〕则不可为,匿〔8〕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9〕,民陷乃去。
【注解】
〔1〕道贯:一贯的原则。这里指礼。
〔2〕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
〔3〕其差:运用道发生差错。
〔4〕其详:运用道周密详尽。
〔5〕所善:所认为正确的东西。
〔6〕中(zhònɡ):符合。
〔7〕畸:指与道偏离。
〔8〕匿:同"慝"(tè),差错。
〔9〕有常:有一定的规则。
【译文】
经历百代帝位都没有改变的东西,是足以作为通用的原则的。朝代的兴衰之间,都应该有一个通用的原则去顺合它,有一个通用的原则,社会就可以不乱。不知道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怎样应变。这个原则的基本内容从来不曾消亡过。社会发生混乱,是因为这个原则的运用发生了偏差,社会安定,是因为这个原则运用得完备周详。所以,道的标准认为正确的东西,符合的就可以照办,偏离的就不能做,违背的就会造成极大的惑乱。涉水的人,要靠指示水的深浅的标志过河,如果标志不清楚,就会掉进河里淹死;统治民众的人,必然要标出其所行之道,标志不明就会导致混乱。礼,就是治国的标志。违背礼,就是昏暗的年代。昏暗的年代,天下就会大乱。所以道没有不明确的,外事内政有不同的标准,内在的外在的都有一定的规则,这样,人民的灾难就可以避免了。
【原文】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1〕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2〕,无见于信〔3〕;墨子〔4〕有见于齐,无见于畸〔5〕;宋子〔6〕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7〕;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8〕;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9〕;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10〕。《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11〕"。此之谓也。
【注解】
〔1〕慎子:慎到,战国中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慎到主张法治,认为人只要跟在法后面就行了。
〔2〕诎:同"屈"。
〔3〕信:通"伸"。老子主张以屈为伸,以柔克刚,所以荀子批评他"见于诎,无见于信"。
〔4〕墨子:墨翟(dí),墨家的创始人。
〔5〕畸:不齐。
〔6〕宋子:宋鴹(xínɡ),战国宋国人。宋子认为人天生的欲望是很少的,很容易得到满足。
〔7〕"有后"两句:意思是如果在上者无意化导人民,那么人民想为善就会无门可入。
〔8〕"有诎"两句:荀子认为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则人人委曲不争,没有人会进取,那么贵贱就没有区别了。
〔9〕"有齐"两句:荀子认为像墨子那样讲平等兼爱,那么人人地位相等,政令也就无由推行了。
〔10〕"有少"两句:荀子认为人天性贪婪多欲,倾向争夺,这种天性只有靠后天礼义法度的教化才能得到改变。如果按照宋子的理论去做,以为人天性寡欲,那就不需要教化人民了。
〔11〕"无有"四句:此处引文见《尚书·洪范》。作好,有所偏好。作恶,有所偏恶。
【译文】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只是道的一部分,每一样事物也只是万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就自以为认识了整个道,这实在是太无知了。慎子只看到跟从法治的作用,而不了解预先倡导的重要;老子只强调柔顺、无为,而不懂得积极有为的重要;墨子主张平等相爱,却不懂得尊卑有序的道理;宋鴹以为人天生寡欲,却不知道人天性是贪婪好利的。如果按照慎子的思想去做,那么在上者就会无意化导人们,人们想为善也就会无门可入了;如果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那么人人都会消极顺从,贵贱也就没有区别了;如果按照墨子的思想去做,那就会造成政令无法推行;如果按照宋子的思想去做,百姓就得不到教化。《尚书》上说:"不要有所偏好,应当遵循圣王的道路前进;不要有所偏恶,应当遵循圣王的道路前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