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杂谈】原来那个写东西的人竟然不是我自己

2023-03-16文学JOJO隐含作者 来源:百合文库
这应该算是一个写作相关的冷知识,说它冷,是因为它是长期活在学院之内的概念,如果不是特意了解过,很难知道它。学院是一堵墙,隔绝了墙里墙外的世界,一小拨人的追索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孤单,包括被他们小心翼翼呵护起来的知识,就像暗夜里的火种,其实照不亮多大的方圆。
废话到此,为什么说那个写东西的人不是我自己呢,不是我又是谁呢,难道是卡密萨玛在借我的手写东西吗?更何况“知人论世”、“文如其人”的说法畅行千年,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失效了呢?
当然并非如此,只不过有个人提出了一点稍稍不一样的看法:那个写东西的人不是你自己,而是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
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
这个概念是一个叫韦恩·布斯
的美国老头在写于1961年的著作《小说修辞学》
中提出来的,一经问世,即在文学理论界产生了爆炸般的效果。不但引起的争论无止无休持续到现在,而且他本人也一战封神,成为了里程碑般的人物,和历史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一起成为了照耀星河的闪亮的星。吹嘘到此为止,那么,到底什么是“隐含作者”、“隐含作者”又与“作者”有哪些区别呢?
《小说修辞学》封面,挺有年代感的一本书了,但是里面的观点影响深远
这个貌似简单的概念在度娘上的词条简单得可怜:
隐含作者用来指称一种人格或意识,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如果把关于这个词的争论、解释全部罗列出来,不下于一本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所以,笔者也将抛弃无数大神关于它的论证、征引,单单只介绍个人化理解的基本含义罢了。
很简单,“隐含作者”区别于那个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作者,它是处于特定状态下选择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换言之,它是作者的“第二自我”或者“虚拟人格”
。无论何时,只要你开始写作,那么必然会有一个从你身上剥离出来的隐含作者存在,是这个隐含作者在创作,而是不日常生活中的那个张王李赵。在这个状态下,作者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放松,进入某种特定的近乎理想的创作状态,这就解释度娘词条的前半句。
至于度娘词条的后半句“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是针对读者而言的。是不是有点困惑为什么隐含作者还会跟读者产生联系,那是因为创
作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互动过程
——作者创作作品,然后被读者阅读,只有被读者阅读了的作品才是完整的,不然就只是未开封的原石。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如果“隐含作者”对于作者来说是他的某种特定的第二人格的话,那么对于读者来说,就是那个可以通过阅读作品而反推出来的作者形象
。这个形象有可能会和作者的选择重合,也有可能会与它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换言之,读者也参与到了隐含作者的构建之中。只不过,相对于作者而言,读者眼中的隐含作者是一个无限趋近于完美的理想作者形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