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鲫鱼读书一周好书推荐】第二十四期 漫长的告别(3)

在《漫长的告别》中他遇到了拥有百万财产的琳达·罗林,并在《重播》里再续前缘。在未完成的遗作《普德泉庄园谜案》(The Poodle Springs Mystery,由罗伯特·B·派克[Robert B Parker,1932-]续完,于1989年出版)开头,他俩结为连理。婚后,马洛拒绝常住在琳达的豪宅,也不接受她的经济资助。他还想当一个私人侦探,他说:“我是一个穷人,娶了一个富有的妻子。我手足无措。我只是坚信一件事情——破旧的办公室,在那里我能做回我自己。那里才是我想呆的地方……对我来说没有别的路了。”读者不禁会莞尔,这位犬儒侦探还真是傻得可爱。
雷蒙德·钱德勒
1944年,钱德勒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著名的评论《简单的谋杀艺术》(The Simple Art of Murder)。这是一篇带有硬汉派宣言性质的文章,阐述了钱德勒的主要侦探小说观,并且对传统的英式侦探小说进行了抨击。他说,解谜侦探小说“思想上来说,它们谈不上是个难题;从艺术上来说,它们谈不上是部小说。它们都是闭门造车,对世界上的事情太无知了。”而他所谓的侦探小说是“为那些对人生抱持积极进取态度的人写作……把谋杀案还给了有杀人理由的人,不仅仅是提供一具尸体而已;还给了手头有凶器的人,这种凶器不是手工打铸的决斗手枪、毒箭、热带鱼”。钱德勒强调侦探小说的现实性:人物、场景和氛围必须真实;在开端和结尾处要有可信的动机;人物以及言行要在所处环境中可信;在谋杀和推理方式上要符合程序和技术;等等。钱德勒关于侦探小说连同对出版商、电影等的看法,被研究者结集成《钱德勒如是说》(Raymond Chandler Speaking,1962)。
这些言论和他的马洛系列一样辛辣、有趣。钱德勒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的硬汉派作家很少有不受其影响的,而硬汉侦探们身上多多少少有着马洛的血统。硬汉小说和解谜小说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待侦探小说的途径和方法。后者将侦探小说作为谜的游戏,前者将侦探小说当成反映社会、观照人生、甚至是陈述道德理念的严正艺术。因此,硬汉派不再蜷缩在乡村别墅或者安乐椅中,他们面对社会,面对更为广阔和肮脏的犯罪。推理解谜不是故事的主轴,侦探主角也不再高人一等,他们身处与黑暗的社会中,必须倚恃着拳脚及毅力才能生存下去。哈米特就说:“一个小人物日复一日在泥泞、污血、尸体与欺骗中前进,尽可能地麻木、粗鲁与犬儒,迈向一个晦暗的目标,除了他受雇尽职之外,别无督促或召唤他前进的理由。”而作家们往往通过侦探的眼睛和嘴巴,以冰冷旁观的眼光来凸现社会各种不合理的现象。
所以我们常会发现硬汉派擅长描写大都市的罪恶,以及侦探的道德困境。
1944年,《恋人无情》(Farewell,My Lovely)最先被搬上银幕,更名为“谋杀,我的爱人”,由迪克·鲍威尔(Dick Powell)扮演马洛。本片颇为成功,获得了埃德加奖最佳侦探电影。长篇作品除了《重播》全部改编过电影,很多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片。因主演“马耳他之鹰”(1941)而成为硬汉派侦探代言人的亨弗莱·鲍嘉也曾在“长眠不醒”(1946)中扮演过马洛。不过钱德勒自己觉得卡莱·格兰特才是马洛的最佳人选,可惜未能实现。钱德勒在为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找麻烦是我的职业》(Trouble Is My Business,1950)作序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没有所谓的犯罪或推理‘经典之作’,一本也没有。在本身的参考范围之内,就是唯一品评的标准。经典之作应该是一件耗尽本身形式的可能性,无人可以超越的作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