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百万英镑》: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3)

马克·吐温尽管是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英国,却是以美国人的视角写着英国的故事,或者说是用英国的故事照见美国的现实。在美国公使的晚宴中,有一个细节,亨利和寿莱迪奇公爵争夺上座首位,两人相持不下,最后以血统作为获得首座的标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费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丈夫汤姆就是用盖茨比的身世和血统来刺激他放弃黛西的,在旧贵族汤姆看来,盖茨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发户,无论他再有钱,还是从牛津接受教育,他无法摆脱是农夫的儿子的命运,这深深的刺痛了盖茨比。这样的描写,其实都是传统贵族与新资产阶级,旧世界与新世界的碰撞和冲突。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百万英镑》于1893年发表,要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早上三十年左右,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间,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受益国家,国家生产力近乎疯狂的增长,迅速将这个国家带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了世界的佼佼者,“美国梦”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有任何奇迹和可能的时代,是一个只要有风猪都会飞起来的时代,如果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产主义的萌芽,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资产主义的胜利。而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是那样的渴望成功,渴望金钱和财富,渴望声名和利益,马克·吐温或许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拥有自己的股票,股票随着经济的膨胀几斤疯狂的上涨,让他也随之轻飘飘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当经济泡沫降临之时,几乎破产的马克·吐温才会对作品中的劳埃德和午夜梦回身处焦虑与恐惧中的亨利更加感同身受,《百万英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黑色幽默,依然正义
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而我则认为,所谓经典,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不爱读也没有时间读的东西,《百万英镑》就是这样的作品。于我本人亦是如此,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的政策让勤劳且有梦想的中国人民进入了小康,步入了富足,相比幼年时的生活状态和环境,恍如隔世一般。随之改变的,也包括我们对于文化的重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大概有很多像我一样曾经能一周看两到三本长篇书目的人,现在也很难讲一本书在一个月内读完了,大多时间我们都趋于焦虑和浮躁,我们总是想快一点知道故事的结局,想快一点知道什么时候能出人头地,却忘记了享受过程,以至于我们看不清很多人和事。
可是如果真的一切都来得太快,午夜梦回时,我们会说什么样的心情呢?作品中,亨利从得到巨额英镑钞票的难以置信,他回头去核实这样的一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诚实的年轻人;到外界对他虚伪的“善意”的半推半就,多半是虚荣心在作祟;可每到夜晚,他总是陷入无尽的不安‘,恐慌和焦虑中,他害怕当一个月后失去百万英镑重新回到身无分文的时候,人们发现他是一个骗子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办,为了不让自己那么焦虑,他开始思考要像两兄弟提出多少的薪金,花多少时间来还债,并尽量减少开支;虽然不知道,他和波霞结婚以后,能否睡得安稳,是否有个好梦。但是马克·吐温给了他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许是因为他诚实且聪明,或许是因为他在荣华富贵前依然能保持一定的清醒,但无论如何,马克·吐温还是想要告诉我们,不做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的奔自己的前途,这样的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且过得有底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