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橙色海 【答客问12】 为什么笔下的人物会不听话

2023-03-25教育小说写作课堂经验分享写小说 来源:百合文库

这里是曲奇,这个视频是答客问系列的第十二篇,来讲一讲大家写作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个困惑。这个困惑大概是比较注重塑造人物的作者会经常遇到的。
为什么这个人物是我创造出来的,但是他却根本不听我的话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听到大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问过很多次了。
像是为什么自己像是被作品带着走,我都不知道最后会走到什么方向去了。
为什么这个人物像是有自己的想法一样,不肯听我指挥。我明明设定了这样的情节,他却不肯往那边走。
为什么我写出来的人物让我很害怕,让我大吃一惊,很担心或者很奇怪。
总而言之就是,难道这些人物不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吗?为什么作者好像并没有控制权,反而会被作品带着走呢?
事情是这样的,其实不太存在作者被作品带着走的情况。大家只是会有被带着走的感觉,但并不存在一种别的力量,或者新的主体。所有的一切都还是发生在作者的脑内。它永远都不可能超出作家本人的思想范围。
所以你其实没有办法写出你不理解的东西来,一件事情你想要写清楚,前提就是你必须弄明白了它。所以一定阅历和视野对于作者来说还是很必要的,不然他创造出的世界或者人物,就会有某方面显得很稚嫩。比如一个不懂数学的人,他创造的世界就极少涉及数学。
总而言之就是所有的这一切,还是发生在你的脑袋里的。事情并没有完全失去控制。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脑袋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大。
所以这些人物虽然存在于作家的脑内,并不代表它就可以被随意操纵。因为这个人物有着作者赋予的规律,反应着作家相信的信念,是对写作者来说有着不同意义的符号。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这些人物是作者在脑内建造的一个模型。通常会代表着一种情感或抽象的含义。它是符合作者相信的观念的。
比如你相信真正的勇敢,是不畏死亡,英勇牺牲。那当主角被你设定成一个勇敢的人的时候,你想在情节上安排他临阵脱逃,就会感受到很强烈的拉扯。你会觉得这个人物好像不听你的话,非要去送死一样。但其实并不是这个人物在跟你冲突,是你的信念在跟你的剧情安排进行冲突。
也就是说是你自己的信念在跟自己的想法冲突,是你自己跟自己的冲突。
这件事听起来很奇怪吧,但事实上就是这样。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脑它并不是铁板一块,只有一个声音在说话或者做决定的。它分了好几个脑层,分了很多很多的区域,很多很多的神经元。所以它其实会出现很多种声音,像是在人们做决定的时候,会觉得有两个小人在脑海中吵架。一个说不要吃巧克力啦,看你都胖成什么样了!一个说就吃这么一点点,不会有事的!
这就是自己跟自己的冲突,其实还挺常见的吧。这就是大脑中有一块是支持吃巧克力的,另一块是支持不吃的。就可以简单的想成大脑里面住着很多小人,要做决定的时候是在做总统选举就行了。大家吵来吵去最后还是会做出一个决定,就算是49票对51票也还是某个决定获胜。
但不代表那反对的一边就不存在。它们下次还是会冒出来跟其他声音吵的。如果那些小人里有几票是飘忽的,是不确定的。下次可能就会做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决定来。
所以理所当然的会有自己和自己的冲突,自己和自己的拉扯。当然大部分人可能并不太注意得到这件事,毕竟这些冲突很少表现出来。从外在看就只是时不时有些选择困难症啊,拖延症啊,或者做完某件事又后悔了之类的。其实隐藏在这些事情下面的,就是脑内的冲突,只是我们没有在意而已。
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思想世界,其实我们的念头和我们的思维,都和自己想像中的很不一样,就像浮冰下的冰山一样。很多细微的难过和一闪而过的想法我们都没有注意到。
在这些隐藏着的角落里,甚至会有很多相互矛盾的东西。人是可以同时相信两套价值观的,只是他们有时候会打架,会让你非常难受而已(如果你跟你父母关系很不好,同时又相信孝道,大概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只察觉到了表层的,一些很强烈的想法。但不代表其他的想法就不存在。当你在写作的时候,你对剧情的控制看起来就像是表层的想法,但是你给人物,情节赋予的信念和含义,则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观念。而它们之间理所当然的,时不时会跟你表层的想法发生冲突。
所以就是冲突是肯定会有冲突,不可能完全没有冲突的。但这件事是什么坏事吗?我觉得也并不能说是坏事。
我之前也说过了,写作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了解自己。你可以通过写作,发现自己未曾被注意到的信念,未曾被发现的想法。从而更深的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以为自己阳光向上却经常写出黑暗的故事之类。有些人会被吓一大跳,觉得自己的心里怎么有那么多阴暗的角落。但我觉得这就是有趣的地方啦,了解自己从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而如何了解自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自己笔下的人物入手。这些人物,作者在他们身上赋予了意义,他们浑身上下都包裹着作者脑内存在的信念。它们诠释着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美好,什么是诚实,什么是丑恶。用的素材还是作者曾经历过,体验过,阅读过,甚至遗忘过的东西。所以这些人物也更容易影响写作者,让作者为他们哭,为他们笑。为他们感动,甚至不可自拔的喜爱他们。其实这是透过人物喜欢他们象征着的爱情,光明,纯真和无畏等美好的品质。当然讨厌也是一样的。并不单纯是讨厌这个人,而是讨厌他身上被赋予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人物,我们能更轻易的看清自己热爱着,憧憬着,欣赏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们憎恶着,恐惧着,鄙视着什么。我们会给好人应有的好报吗?我们会让什么样的人有个好结局?又给了什么样的人惩罚。这些都是通往了解自己的道路。
我们的大脑很像是一个不透明,没法往里面看的大瓶子。只有把东西倒出来之后,才会知道里面有些什么。有些时候,只有你写出来了,才会发现自己有这些想法。你的想法会反应在你的人物设定,情节走向等等的所有方面。就算你不认同这些东西也没有用。
就算真的写了什么自己觉得很不好的东西,也不要太害怕。这也是一个释放的过程,很多东西只有在发现之后,我们才有办法去解决它。而且谁没有几个阴暗的想法和肮脏的角落啦。又没有伤天害理,违法犯罪,就是写了些黑暗的东西出来,有啥好担心的。
至于担心崩人设或者跟大纲不符这种事,我的态度一般都是比较随缘。因为硬掰对我来说特别变扭,所以我这么做的效果不太好。
但谁知道呢,也许对其他人来说掰回去是个好办法呢。还有人提过主线不掰支线掰,主角不掰配角掰之类的说法。反正我个人的做法就是,琢磨不定的时候就都试试。写作有很多经验都非常私人,所以听别人说一些“定律”,特别是习惯类的东西经常是无效的。自己多试试比什么都管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