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杂谈】作者和读者都是在进行再创作|作者和读者与世界的关系

2023-03-25同人平行世界二次创作扭曲 来源:百合文库
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小说的再创作过程,在阅读时将作者所描绘出的世界映射到自己脑中,形成一个大体相同,但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异,在对外分享前独属于他/她的平行世界。书中的人物也会在映射的过程中,因为读者对文本在理解上的不同,而成为不一样的人。当然,也存在与原本世界相差甚大的可能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哪怕是原作者,如果采取了观测而非设计的方式进行创作,那么在他们心中的角色形象,也会并非是人物原本的模样,同样会有所差别。角色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而作者只是一个置身于局外,亦步亦趋地跟在角色身后的记录下他们言行的旁观者而已
与读者一样,他们也只是在根据自己所观测到的事件表象,对于人物进行肆意地揣测罢了。除了因为掌握到是第一手的资料,所以比经受了信息传递中不可避免的损耗的读者,获得的信息量多上了一些,以及更早地开始分析外,他们并没有任何强过读者的先天优势。
正因如此,才会有我之前在十六章更新时动态里所提到的写作原则——
“除非逼不得已,否则绝对不‘跳出来说话’,确实保证了客观地进行记叙,但是也带来了描述难度增加,表现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描述时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个人的判断,但是仍旧需要尽可能避免对于角色本身及其行为进行评价,以免影响读者对于故事的个性化解读。”
但是也就像我在第一篇闲谈随笔中所说,和刚刚提到的那样,小说的写作方式大体上是可以分为两种的。如果作品中的任务是由作者,甚至是创作团队设计并反复修改出来的,他们是能不能够称之为生命的。虽然也是人,但不过是创作者的人偶而已,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全由创作者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者理解中的人物,就会无限逼近于人物的原本面貌了。如果是集体创作的话,则是集体中每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拼接在一起,所形成的“认知体”无限逼近于角色。
(PS:这里我实在想不到合适的词汇,只得生造了个“认知体”出来。这种引入全新概念的做法要尽可能避免,未经细致思考仓促提出新概念更是要严格禁止的行为。)
之所以说是无限逼近,是因为哪怕是人偶,在剧情推进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做出一些创作者预料之外的行为。更大的可能性是,创作者到头来发现自己不得不允许他们按某种逻辑行事,否则就无法自圆其说。每当遇到这种时候,如果作者一个失误或者考虑不周,没能处理好,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角色崩坏,真正意义上的面目全非。而这份自相矛盾则往往由人数更多,甚至远超于创作者,作为整体有着更多更全面的观察角度读者发现。
在这里,对于心理描写这件事必须我要单独拎出来,特别强调一下。实际上作为观测者的创作者是绝无可能知道角色在想什么的。但是对于一些出场较少的角色,如果不进行心理描写的话,就几乎无法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了。当然了,我们大可以在他们的衣着配饰、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上多下些功夫,这样固然可以暗示角色的一些特征,但是也势必会造成拖慢剧情进展,以及详略不当(一个龙套角色能给多少篇幅啊喂!)等负面效果。所以就不得不运用心理描写对角色进行补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