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汉字的历史㈧甲骨四堂~王国维

2023-03-26历史哲学中国文学近代王国维甲骨 来源:百合文库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州城。从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王国维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他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
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及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塾师的启蒙教育,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1886年,王国维全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中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892年,王国维入州学,同年赴杭应府试未取。1894年赴杭州考入崇文书院。他考入州学后,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接触到西学的王国维决心留学,由于经济原因未能成行。
1895年11月,王国维与莫氏成婚。
1897年年底,王国维与同乡张英甫等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并上呈筹款缘由,未果。
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由水路抵沪,入《时务报》馆。二月,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其时在《时务报》社师从欧榘甲,在东文学社从师日本教师藤田八丰、四岗佐代治,学习日文,英文,数理等。
1900年春,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返沪。八月后,赴武昌农学校任译授。王国维的编译工作,始自王氏在东文学社时期,日本留学后,他又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成为了该刊的主编后,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领域的先进思想。从1898年到上海至1906年三十岁,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了英法诸家,又攻西方各门学科,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此外他还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
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
1908年1、2月间,王国维太夫人病故,奔丧返里。3月,与继室潘夫人完婚。4月,携眷北上返京,赁屋于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治甲骨文字,始于此时。后编定诗集《壬癸集》。这时他的生活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因生计问题,邹安邀其返沪,为英国人哈同编《学术丛编》,遂于1916年回国。在“广仓学窘”任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并参与编摹《浙江通志》,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汝藻编《乌程蒋氏密韵楼藏书志》等。将辛亥以来重要的研究成果,编成《观堂集林》,其中《艺林》八卷、《史林》十卷、《杂林》二卷。1921年年初,王国维再次婉拒北大的邀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