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兴庆池的来源和传说(5)

综上所述,兴庆池之所以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地下水的不断涌出,雨水只起到次要的作用。在兴庆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有人把龙首渠中的水分流到这个池塘中,所以,兴庆池的规模才会越来越广。
第四十一节 醒醉草(三)
二.与兴庆池相关的传说
1.帝王之气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兴庆池那片区域,曾弥漫着浓厚的帝王之气,原文如下:
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气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气,比日尤盛。”乙未,上幸隆庆池,结彩为楼,宴侍臣,泛舟戏象以厌之。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在垂拱年间都取得了亲王的封号,他们把宅第建在隆庆池的北边,排成一行。有些擅长望气的人说:“这里有浓厚的帝王之气,近来这种气息特别旺盛。”乙未(十四日),唐中宗驾临隆庆池,派人在此地临时搭建出一座用彩纸装饰的高楼,和侍奉他的廷臣们在此地举办宴会,并在池面上泛舟、在池边戏耍大象,他希望用这些举措镇住此地的帝王之气。
在《唐会要 卷三十》中,也有与兴庆池相关的记载:
望气者云,有天子气。中宗数行其地,命泛舟,以驼象踏气以厌之,至是为宫焉。
通过《唐会要 卷三十》的补充,我们可以得知,唐中宗不止一次的来到兴庆池边,他戏耍的不仅有大象,还有骆驼——希望通过大象和骆驼的踩踏,将这股浓厚的天子气镇住。但是,他的所有努力全都归于失败——几年后,兴庆池的岸边建起了兴庆宫,唐中宗的皇位也被唐睿宗一脉夺取了。
2.神龙赐雨
在《唐会要 卷二十二 龙池坛》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而见也,敕太常卿韦縚草祭仪。
元和十二年四月,上以自春以来,时雨未降,正阳之月可雩祀,遂幸兴庆宫堂祈雨。忽有一白鸬鹚,浮沉水际,群类翼从,左右咸异之,俄而不见,方悟龙神之变化,遂相率蹈舞称庆。後大雨果下。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龙在兴庆池中出现,因为受到祭祀,所以再次出现。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太常卿韦縚起草了祭文。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唐宪宗李纯到兴庆宫内的祠堂中求雨,这是因为以下原因:1.自立春以来,还未降下一场及时雨。2.四月是正阳之月,可以进行祈雨的祭祀。在皇帝求雨时,忽然有一只白色的鸬鹚(水鸟)在池水中忽上忽下,其它的鸬鹚紧紧的跟随在它身边。唐宪宗身边的侍从们都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奇怪,片刻后,就看不见这群鸬鹚了。这才明白——白色的鸬鹚是龙神变成的,于是,侍从们一个接一个的舞蹈,以此向皇帝表示庆贺。后来,果然降下了大雨。
和上述记载相比,以下两则与求雨相关的故事要离奇的多。这两则故事是从《明皇杂录》中摘抄的。
第一则:
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载诞之三日后,以朱络衣褓并玉龙子赐焉。其后常藏之内府,虽其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及玄宗即位,每京师愆雨,必虔诚祈祷,将有霖注,逼而视之,若奋鳞鬣。开元中,三辅大旱,玄宗复祈祷,而涉旬无雨,帝密投南内之龙池,俄而云物暴起,风雨随作。及幸西蜀,车驾次渭水,将渡,驻跸于水滨,左右侍御或有临流濯弄者,于沙中得之。上闻惊喜,视之泫然流泣,曰:“此吾昔时所宝玉龙子也。”自此每夜中,光彩辉烛一室。上既还京,为小黄门攘窃以遗李辅国,李辅国常置于柜中。辅国将败,夜闻柜中有声,开视之,已亡其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