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西游记》之菩提祖师之谜——第十章 孙悟空学艺

十、孙悟空学艺
《西游记》的前七回可以说是整本《西游记》的楔子,孙悟空“心猿”的称谓,始于第七回末,且天庭的仙尊佛祖,绝大多数已经出现于前七回中。简单来说,前七回是隋唐以前中国历史上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孙悟空是主角。
在笔者看来,吴承恩一开始就交代了《西游记》是中华大地上的故事,“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盘古开天、三皇五帝这些故事就是咱们自家的。而四大部洲中,在东胜神洲吴承恩进一步把中国折射为花果山。
在中国所诞生的“儒”折射出孙悟空,从花果山颠那块仙石的构造就能看出来他是按照“天道”的方式诞生的:
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天道”借玉皇大帝之口说“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公元前552年,孔子的出生在书中就折射为孙悟空的诞生。年少的孙悟空天真烂漫,吃吃喝喝,直到他见到了一件事情就是“一旦身亡,枉生世界”,他决定一直活下去,把“儒”传承下去。怎么办呢?寻仙访道。
孙悟空寻仙仿道,在南瞻部洲穿大街走小县云游了“不觉八九年余”,又飘过西海来到西牛贺洲,遇到了一位樵夫。吴承恩借樵夫之口叙述了孔子的凄惨幼年,“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
历史上,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氏)的正妻生了九个女儿,叔梁纥为了要个儿子就纳了一个妾,没想到这个妾生的儿子有残疾,根据当时的礼法不能继承家业,叔梁纥66岁就又娶一妾叫颜征在,正是孔子之母。孔子3岁其父亡故,颜征在活到32岁在孔子17岁时也亡故了。司马迁没给孔子留情面,《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的野合应当指66岁娶妻15岁不合礼法。孔子幼年是很凄惨的,司马迁说“孔子贫且贱”。
孙悟空辗转到了普提祖师处,说“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此时菩提大骂孙悟空:“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什么道果!”实际上,吴承恩这是借由菩提之口,说出了庄子对“儒”的看法,庄子认为儒家所认同的“仁”乃为人性,且通过老子曰予以否认人性之根本非“仁”,而是“道”,道高于仁、主宰仁、是仁的根本,庄子眼中的儒者有的尊崇仁,而有的则是打着仁的旗号追名逐利。吴承恩很尊重庄子,给孙悟空定的尊号都是参考《庄子》。《庄子·天下》曰“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内圣外王”就化为“齐天大圣”、“美猴王”。《庄子》对“儒家思想”是批判着看的,总体来说是给予肯定的。所以菩提老祖收了孙悟空为徒。
给孙悟空起名字的时候,姓氏用的“猢狲”的狲,菩提说“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这个婴儿之本论乃是《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的看法,老子认为要像婴儿一样不带有世俗眼光的去悟道。《道德经》云“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等皆言此婴儿论。起名字时孙悟空作为徒弟在“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悟字,但例如智、慧、真、如、圆、觉这种辈分,佛教、道教的辈分都有此类字眼,概为吴承恩杂糅各家辈分,挑了一个“悟”字,意为从心感悟,吴承恩感叹道“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这句诗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我认为其本质含义是“儒家思想在诞生之初没有一个根源,打破这种愚钝懵懂的状态需要悟道”。
“顽空”出自陈抟老祖的著作《五空之秘》,是愚钝的意思。道家的“空”与佛家所讲“色即是空”中的空不同,朱熹认为佛家的“空”借用了《道德经》中的“无”的概念,佛家的“空”在道家的“无”中早已说透。他去世后,宋代的黎靖德编写的《朱子语类》曰“释氏书初只有《四十二章经》,所言甚鄙俚,后日添月益,皆是中华文士相助撰集”,“老子先唱说,后佛氏又做得脱洒广阔,然考其语多本庄、列”,能看出朱熹有很严重的排佛思想,这大抵是隋唐之前佛教和道教思想斗争的后遗症吧。
要悟“空”,吴承恩认为这个“空”并非一种意识形态,而是道家认为的“无”的状态,一是指大道没有穷尽,二是指人的心灵达到空灵的境界。吴承恩并没有完全否认佛家思想,类似于书中认定儒家思想的根在大禹,他认为佛家思想的根在释迦牟尼,而不是在中土佛教。他对佛这种思想是持肯定态度的。
孙悟空得了姓名开始学本事,实际上前六七年干的都是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扫地锄园,挑水劈柴之类。有一天菩提祖师召集诸仙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道、禅明明是两家,为何吴承恩偏说是三家呢?实质上菩提祖师宣讲道、释,而孙悟空本身就代表儒。
吴承恩对于“道”的理解在此回书中用的是排除法,菩提祖师传道孙悟空时,问其学什么,提供了“道”字门中的术、流、静、动4套方案,这4套方案皆可得正果,简言之就是当居士算卦趋吉避凶、做人臣入仕朝真降圣、入寺庙剃度入定坐关、进道观炼丹采阴补阳。虽可得正果,但终为梦幻泡影,不会“长生”,孙悟空当然不学,他要将“儒”发扬光大、万世永存只能依附正道,而非学习旁枝末节,另辟蹊径。
孙悟空半夜三更求菩提祖师传道,实质上折射出《庄子》中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情。孔子见老子,儒家的书上都说是问礼,道家的书上都说是问道,吴承恩认为是问道,甚至是学道。例如《庄子·外篇·知北游》老子跟孔子解释“至道”时说: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当然,孔子问道老子几次?问的内容是什么?道家和儒家流传的内容不尽相同,《庄子》一书是由庄子及其后人编纂的,我们也不得而知孔子问道老子几次,吴承恩只是根据这些史料编绘小说情节罢了,故书中云: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孙悟空得了真言口诀勤勉练习,“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三年后的一天菩提祖师说仙人“防备着三灾利害”,500年躲雷灾、500年躲火灾、500年躲风灾。实际上折射出人世间的主流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朝代的迭替,任何思想都有危如累卵的一天,执政者随时会弃之如草芥。从孔子诞生以来的1500年,历史的车辙正好进行到了宋代,至宋代儒家思想已经发展成为另一种形态。500年一次的天灾实乃朝代更迭的史实。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为孔子,后有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至秦始皇、李斯焚书坑儒,至汉武帝时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宋时期儒学吸纳佛、道理论构建新儒学“程朱理学”,后又有“陆王心学”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孙悟空吃了七次桃子,菩提祖师说“想是七年了”,当悟空准备离开方寸山,他说“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他离开花果山20年后得道了。除了学到“道家”的精神实质,他还学了两样功夫,除此之外在没有别的了,这两样功夫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七十二变我认为吴承恩想表达的并不是佛门七十二般少林功夫,而是孔子的弟子门人“孔门七十二贤”,所以称其为“七十二变”,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形态,而非战斗武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孙悟空的另一项本领是筋斗云,筋斗云一个跟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是108000这个数呢?前文论述过,花果山是“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天地从生到灭周期是129600岁,每个“会”10800年,从寅会开始至本元结束的10个“会”正好是108000年,也就是花果山最终也就能延续108000年。子会天生根、丑会地生根、寅会人诞生,孙悟空再厉害,翻不过如来的手心,为何?因为吴承恩认为道和佛是东西方对于宇宙真理的不同定义罢了,其根源都在于“天道”。丑会之后地生根产生花果山,而寅会生人之后才诞生孙悟空,所以你孙悟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肯定翻不出“道和佛”所代表的整个宇宙法则,换言之,儒家思想在两汉、魏晋时期只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而没有到达“道”的层次。
《西游记》结局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成佛了,即是儒家思想至南宋“陆王心学”有了新的面貌,变成一种披着佛的外衣、彰显道的本质的儒家思想了,儒家思想得到了道家佛家思想的润色以后上升到成为“人类共同价值”了。所以至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解脱,伴唐僧西天取经时,虽书中时代背景为唐朝,但在现实世界中,儒家思想已经发展到南宋之“陆王心学”,所以孙悟空后来被称为“心猿”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