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理性的边界(2)

哲学家们争了那么多年,最后也只能承认人类理性是有边界的,理性只能统摄经验对象,一旦它试图把握现象以外的物自体,就会得出各种荒诞的结论。最典型的当然要数康德的二律背反,当人们考虑一对超出理性认识能力以外的正反命题: 
第一组二律背反(关于时间和空间):
正命题: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有限制。
反命题:宇宙没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没有任何限制,它在时间和空间中都是无限的。
第二组二律背反(关于基本粒子):
正命题:宇宙中的各种组成物质都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而且,最简单的那个东西不会由更多简单部分组成。
反命题:宇宙中没有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的东西;而且,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简单物质。
第三组二律背反(关于自由意志):
正命题:宇宙的各种现象,不仅仅是由遵照自然法则运作的因果律主导的,还受到自由意志的因果律影响。
反命题:没有自由意志这种东西,在宇宙中任何东西完全遵照自然法则运作。
第四组二律背反(关于宇宙的成因):
正命题:在宇宙中或与宇宙相关(的地方)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题:在宇宙中或在宇宙外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造就了宇宙。
就会得出正着说也对、反着说也没错、不管怎么争都争不出结果的结论,说穿了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对错,只不过超出了一个人理性能够把握事物的能力而已。贝克莱就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也仅仅是感觉范围以内的事物而已,一旦人们超出感觉去把握现象以外的事物就会陷入无休止且无意义的争论。大体来说,近现代哲学家总结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吸取了他们丰富的思想成果,对所有形而上学的问题都闭口不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完全缩小到经验世界范围之内,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已经能够认识到,人类只能把握住不同经验对象之间的联系,而无法抓住经验对象背后的那个终极实质。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吧,我们知道父母离异有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导致辍学在外、混迹江湖的问题少年,只要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联系在一起就OK了,如果一个人深究下去,他一定会问:
为什么父母离异会导致孩子的辍学和变坏?那我们会得出结论,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缺失父母任何一方爱的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长,不健康的孩子肯定会滋生各种问题。那你会进而追问:爱是什么?什么是爱的本质?如果说父母离异必定会导致孩子爱的缺失,进而导致问题少年的产生,那么为什么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却懂事的很早,品学兼优地考取了名牌大学,比身边所有“健康”的孩子发展的都要好?我会这样回答:爱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主动给予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父母离异和孩子学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父母离异只是孩子学坏的一个诱因,要想让一个孩子真的变坏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各样的因素。那你又会继续追问:满足感和幸福感又是什么鸟?孩子学坏还需要哪些额外的因素?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追问和不断的深挖之下,我们最终会发现涉及父母离异和孩子学坏的一些最基本的预设(比如爱、情感、满足感、幸福感)是我们没法解释的,我们就是凭直觉相信它如此如此,我们一旦追问它是为什么、它的源头又从何而来就会陷入罗生门式的二律背反当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