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这本书让路遥一夜成名,但它不是《平凡的世界》

2023-04-27 来源:百合文库
路遥的笔下有这样一类青年,他们出身贫苦农家,上过学,有文化,爱读书,自尊,坚毅,有志向。
这类青年是受路遥偏爱的,他们美丽、健壮,常常是故事的主角。
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们是少安、少平,在《人生》中,他就是高加林。
初读《人生》时,我就觉得高加林是一个非常“于连式”的人物。他有才华、有能力,抱负大、身份低。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高加林这样的农村知识青年想要改变命运,可能只有考大学这一条出路。
但是高加林高考落榜了,幸运的是,因为有文化,他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
这对高加林来说是个美差,吃上了公家饭、免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说,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发展兴趣爱好
可好景不长,某些干部为谋取个人私利,在人事安排方面暗箱操作,撤掉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
《人生》正是从这里开始叙述,展现了高加林从教师到农民,从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变回农民的一段曲折经历。
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就算放在今天,对一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
更不用说在改革伊始的中国,户籍管理异常严格,农民子弟想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几乎是痴人说梦。
或许有人会说,高加林之所以失败完全是他咎由自取,是他情感上的背叛遭到了报应。
必须承认,高加林被打发回农村,确实有这方面的间接原因。
但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这部小说理解为对负心汉的道德批判,就可能会忽略路遥更为深层的用意。
路遥自己是进了城的,还把他的几个弟弟都带进了城市。
而他却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回到农村,这或许能反映出他对农村、对土地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农村生活太苦、太累,把人一辈子拴在土地上,做土地的奴隶。但另一方面,在农村就绝无开创一番事业的可能吗,就没有机会做土地的主人吗?
对既带“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路遥来说,他向往大城市,但他更深爱着农村。
可“城”与“乡”二者只能择其一,路遥选择了城市,便让加林回乡去完成另一种选择,去尝试做“土地的主人”。
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少平,一人进城,一人留村的情节设置,这种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代表路遥的对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态度。
无论路遥对土地怀有多少眷念与深情,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确实拥有更多的资源与发展机会。
正常人在更优越的生活,更光明的前程面前都会心动,高加林也不例外。
他抛弃巧珍,选择亚萍,就有机会去南京工作、生活。对于高加林这样一位极有野心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巨大诱惑无疑是难以抵挡的。
况且在巧珍和亚萍之间,他究竟更爱谁,也很难说。巧珍给了他适时的关怀,亚萍和他有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共同语言较多。
所以,高加林的“陈世美行为”也不完全是出于追逐功名利禄的考虑,其中也有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