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童年故事 | 我“身后”的四个姐姐

我的父母双亲今年整满66岁,原本与姐姐们商量返回老家给老人们办寿宴。几次恳求和电话要求后,父母最后还是推托了,母亲说:“我和你爹还年轻,过什么66大寿!这寿宴过完,我们可真正的老了,不过!不过!你们忙自己的吧!”
在我的印象里,父母一直都还“年轻”,好像一直是50岁的样子。家中共五个孩子,我排行最小,也是家中独子。说到我的姐姐们,姊妹情深,四个姐姐现在都已嫁人,我也有了5个外甥和2个外甥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过半家庭都是多子多女,“重男轻女”的现象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异常的根深蒂固,每个家庭的女儿都永远成为了男孩子的陪衬。在我的这个家中,姐姐们的角色更有一些特殊意义,她们是“家”、“顶梁柱”、“至亲”的代名词。
下面我就亲身经历讲一讲我与我的四个姐姐的故事: 
我和我的大姐(拍摄于1996年)1. 大姐篇
大姐比我整整年长一轮(12岁),学问不高,高中毕业,很早辍学就南下珠三角(广州东莞一带)打拼,她是我们村最早出去闯荡的一批人之一。每次从广州回来,都是快到过年的时节了。大姐心气儿高,争强好胜,性格像极了父亲的脾气。刚离校那会儿,村里和镇里很流行“铁饭碗”的说法,所谓上个世纪90年代的铁饭碗,记得父亲的一句话说的最在理:
“这人呢,生活在世上,总得吃饭、看病、上学,所以厨师、医生、教师是最好的职业,你们姊妹几个都要想尽办法考这样的学校,一辈子才过得稳、过得好!”
现在仔细琢磨,父亲的话很在理,不过这话倒是挺有意思。
父亲的教育观念影响了我们一代人,也在无形中决定了姐姐的命运。
大姐最后没有妥协,毅然一人拎着简单的几件衣服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开始了她的自由职业生涯。我不知道姐姐是在我几岁的时候离开家乡的,但是我总清楚的记得姐姐每次回来都会带回她穿着时髦,一副“港式”装扮的相片,占据行李包的还有捎带给我的八宝粥、饼干、巧克力、果汁味儿汽水等好吃好喝的零食饮料。当时我对姐姐短发头、高腰裤、中性的衬衫的装扮甚是不解,也好几次问过姐姐,这属于什么风格?回看才发现,那是90年代标准的香港装扮,看起来确实比内地时髦很多。童年相册中第二张穿蓝色背带裤的那个照片,这时髦的衣服就是大姐从广州带回的,这衣服和打扮在村里的小伙伴儿中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姐姐南下的那几年,正好赶上珠三角改革开放,正是经商、发家致富的好时机。姐姐为了供养我们兄妹3人,自己省吃俭用,每个月向家里寄回2000元钱,这在当时已是不小的数额。在姐姐的支持下,家里先后换上了彩色电视机,也拥有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永久牌老式大梁自行车。每天傍晚放完学,我便兴高采烈的屁颠屁颠儿的跑回家,就是等着大姐骑着笨重的自行车载我去马路边儿兜风踏青。
前年回老家,问起母亲那个自行车还在吗?母亲说,“那自行车啊,早就成废铜烂铁了,卖破烂儿了!”听完,我好一阵惋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