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精品推送】既然内向并非过错,那为何还要去改变?

大声说话,让自己更坚定、更自信,对待事物别太认真较劲,克服羞怯,走出腼腆。
对于这些评语,你是否觉得耳熟能详?是的话,你可能就是个性格内向的人。许多性格内向的人都有被告知要改变自己、向性格外向的人看齐的痛苦回忆。诸如此类的信息可能始于内向者年轻之时,继而陪伴他们迈向成年,渗透在卧室、办公室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会议室。
外向期望值VS自我接纳的力量
“大多数工作环境中都存在着强烈的外向期望值,这种期望值会引导典型的性格内向者相信,要变得更加深思熟虑是不可能的。”内向人格者的督导师、《自知力:反思内向者的天赋》的作者贝斯比洛说,“在团体环境中,跟我一起工作的内向者总被告知,说话要大点声,要多刷存在感,在销售工作和自我推销中要更为坚定自信。”
在“必须改变自己”的忠言逆耳了多年以后,许多内向者开始相信是自身存在问题。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在会议上,他们拒不开口,不喜欢闲聊,宁可接受根管治疗(一种牙科治疗技术),也不愿上台演讲。这些事情是内向者内心深处所惧怕的,而外向者会终究能从容应对。“当我还是个小孩时,我就看过一些人毫不费劲地在社交中开玩笑,”国家奖学金基金会伍德罗·威尔逊主管帕特里克·理查兹说,“我也了解到有些人热衷于参加酒会晚宴,以结识新人或者讨论新想法,但对于我而言,这样的经历则是一波三折的。”
不论他们是年轻的专业人士还是老练的执行主管,许多内向者将“自身不完美”的想法内在化:他们对此身负重担,觉得自己的内向性格是个不足之处,是个尴尬的秘密,或是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内向者常常希望能够改变自己,但自我接纳却有需要巨大的魄力。而内向者一旦停止与本性的斗争,就会觉得无拘无束,并且更注重于如何让自己的天赋才能发挥到极致。
让你内心的批评家安静下来
那么自我感觉良好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让你内心的批评家平静下来,摒弃“自身存在问题”的观念。这个主题都可以作一整本书了,这里针对“为什么内向者本身没有问题”列出三个首要原因。
内向者的定型并非消极。
内向者常被误会,就其本性而言,他们并不憎恨他人,也不会整天坐在地下室,诅咒世界,躲避日光。而是开办公司,创作出精湛的艺术作品,给公司和非盈利机构掌舵。
虽然内向者是个多元群体,但他们往往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性格内向的人喜欢独处,喜欢独立工作或在小团队中工作。他们先思后言,不轻易泄露自己的情绪,喜欢深入交流胜过闲聊。他们重视个人隐私,不随意公开自己的信息。
性格内向的人古怪离奇,但他们并非衣冠不整的孤独者,也不是反社会分子。内向者十分珍惜时间,而且喜欢小圈子社交,跟相识且信任的人们往来。对那些兴趣浓烈的话题,他们能细细畅谈,即使内向者不求成为公众的焦点,他们也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有思想深度的领导者。
内向者是正常人。
许多性格内向的人感到孤独,觉得自己就像无法融进外向性人群的特例。但研究表明,1/3到1/2的美国人是内向者。虽然这个数据看似很高,但还是可能的,因为还有很多内向者将自己冒充成外向者。事实上,志同道合的内向者随处可见(或许就在隔壁办公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