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明朝那些奇葩事:把太监当爹敬的皇帝(上集)(2)

2023-03-25历史太监权力的游戏明朝魔鬼细节 来源:百合文库
永乐皇帝像
靖难之役成功的一大关键,就是南京阵营的大小太监,源源不断的把建文帝的军政情报泄密给燕王。故而,太监的价值,朱棣非常重视,而且,他认为,太监没有子嗣,也就缺乏功臣那种夺取天下的野心。效法唐朝的制度,利用太监监军,随时禀报各地统兵将领的举动,对将领构成威慑,同时使将领和太监互制,就可以达到权力制衡的完美局面。于是乎,这个介护于天才与白痴之间的二元理念,就引发了其后二百余年太监乱政的混沌局面。
回头再说王振,说他是异类,一点不夸张,今人依据明清两代的官私史料,多数认为王振是个屡试不第的穷秀才,在家乡蔚州的官学做教授糊口,因为九年的任职期满,业绩考核不达标,按律应当受罚戍边,于是,怕吃苦,没气节的他,就在宣德年间,响应了内宫招收教职宦官的诏令,狠心自宫进宫,人近中年,没脸没皮的去充当女官和小内侍的老师。这种说法,被当今大多数历史类书籍所采信。
前呼后拥的大太监
但是,这种说法真的可信吗?要知道,明史是清人所修,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为了迎合满清的当政者。而所谓的私史,更是语多荒诞,或漏洞百出。事实上,明朝确实有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吏部规定,外官三年一考,称之为大计。大计按结果分为五等,称职者升迁,不称职者降职,平常者留任,贪污者付法司,阘茸(品格卑微)者罢归。而吏目的考核方式,则比官员更加简单,更趋于实用。根据这些信史,官场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考核不达标,就得强行押赴边疆充军发配,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更何况,王振只是个吏目,连官都算不上。
继续公允的进行逻辑分析,王振的功名,也应该不止于秀才,明代州府级别的教谕,教授,虽然介乎于官吏之间,虽职微而名重,加之专业性强,所以至少要举人身份才能从事,名臣海瑞,就曾担任教谕。明代管做官叫释褐,也就是说当官的人以后不再穿布衣之意。王振有功名,又掌管着一个州府的教育,一连任职九年,想必,绝不会再为衣食发愁,关于他经济状况这一点,《儒林外史》里范进的发迹经历,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
不愁钱,考核不达标也不过免职,工作生活都毫无压力的王振,为什么好端端就想不开,非得跑进宫里去当太监呢?其实了解过他日后的所作所为,你也就不会在心生疑惑了,已经小有成就的读书人王振,之所以会甘心不做男人做太监,归根结底只因为两个字:野心。
明朝初年的太监,大多出身贫寒,要不是吃不上饱饭,谁愿意冒着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道德观念,背弃祖宗,遭人白眼,割了命根子,进宫去干杂活、伺候人,外带当三孙子?而随着时间的转移,监军太监制度的成熟,皇室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太监人才辅助统治,参军太监,镇守太监,提督太监,监枪太监,仓场太监,织造太监,此时,各种明目的太监充斥朝廷各个要津。皇帝因此也就更加需要大小太监加强素质,于是一场宦官知识化的运动,在紫禁城里应运而生,而王振,也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场机遇和豪赌。
这个机遇到底是什么呢?王振的命运又会遇到什么波折?且听下文分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