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西游记》之菩提祖师之谜——第三章 三清

2023-03-26原创连载解谜西游记 来源:百合文库
三、三清
玉皇大帝在《西游记》中如果是道,是宇宙,那么三清、四御、五老分别代表了什么?三清、四御、五老是《西游记》中的仙尊圣祖,共12位。千百年来,一直有人非要把《西游记》中的尊神排位、比较,势要比出谁的法宝厉害、谁的本事高。我觉得,如要比较他们的功夫谁高、能力谁强,最重要的是——先要搞清楚他们在《西游记》中的人物原型。
三清在书中是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个原文交代地很明确。
先说元始天尊。
第一次出场:安天大会。《西游记》第七回“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这里就交代了三清的身份: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第二次出场:上清天弥罗宫。书中第二十四回“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
第三次出场:车迟国三清观。书中第四十四回三清观有三清的塑像;
第四次出场:南瞻部洲武当山。书中第六十六回(真武荡魔天尊)祖师说他“…收降东北方黑气妖氛,乃奉元始天尊符召…”
一共就这四次。第一次元始天尊亲自出场,后面三次,都是别人的嘴中讲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元始天尊很厉害,所以从来不用亲自出场,侧面就能看出他本事极高。身为三清之一,能给地仙之祖镇元子讲课,能号令北方真武荡魔天尊。但是他除了讲课还有些什么法力,书中没交代。从他的称号“元始”能猜测,本元一开始他就存在了或者说诞生了。
前面我们讲过,玉皇大帝是宇宙在我们这一元的折射,所以元始天尊的“元”肯定不是从第一个“元”开始的,因为“元”无穷无尽,当然“始”也无从谈起。否则就与吴承恩的构思相矛盾。所以他只能是我们这一元当中的“元始”。
再说灵宝天尊。
他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安天大会上被玉皇大帝请出,第二次是车迟国三清观他的塑像被猪八戒搬到茅坑里了。同样看不出他本人能力多高、法力多强,但是从他的道号能看出来,或许他和开天辟地之时产生的一些宝贝有关系。书中第五十九回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时候,就说“他(罗刹女)的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但这个我们不能确定,除此之外,再无灵宝天尊之线索。
最后说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就是被玉皇大帝请来了安天大会。再无第二次。
有人会说,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呀,他的故事很精彩,出场也多,这是宗师级别的人物。这就把宗教人物和小说人物混为一谈了。
我们首先解决太上老君到底是不是道德天尊的问题。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擒后,刀砍不死、雷打不动,火烧不着,大家都很着急。太上老君说孙悟空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关键吃了五壶有生有熟的仙丹后,身体融成一块,所以成了金钢之躯。又说“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49天之后没炼死孙悟空,只是炼的孙悟空“老害病眼”,病眼称为“火眼金睛”。出炉时孙悟空跳出来,太上老君赶上抓一把,反被孙悟空捽了个倒栽葱,孙悟空脱身走了,众神又在天庭围剿。
第一点,如果太上老君是道德天尊,道德天尊能被孙悟空捽一个倒栽葱?这个捽就是揪一下的意思,道德天尊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我认为不可能有“倒栽葱”如此狼狈的窘况出现。
第二点,太上老君被称为“道德天尊”在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有人引用第四十四回车迟国三清观的场景来论证三清就是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我认为不对。原文是:
行者道:“这上面坐的是什么菩萨?”八戒笑道:“三清也认不得,却认做什么菩萨!”行者道:“那三清?”八戒道:“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的是灵宝道君,右边的是太上老君。”行者道:“都要变得这般模样,才吃得安稳哩。”
之后三清的塑像就被扔到茅坑里。
其一,孙悟空见过三清。第五回说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之后,在天庭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孙悟空明明见过三清,但是在这里他却很反常的问了一句“哪三清”?
其二,孙悟空在听闻猪八戒陈述所谓的三清之后,竟然说“都要变得这般模样,才吃得安稳哩”,意思更明显了,这不是孙悟空所认为的三清,这是以猪八戒为代表的“道教”、以三清观为代表的“道观”所认为的三清。
不能说孙悟空见三清称“老”字,就认为太上老君就是三清。在车迟国,三个雕像放在道观中就能有香火,就能有地位,就能有钱赚,比如车迟国的国王都在迷信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这种“假道”。所以,三个雕像被扔进茅坑,孙悟空没有受到任何来自三清的指责和加难。在车迟国这一回书,如果细细品味,更加觉得那三清的雕像摆在三清观是摆错了,孙悟空的明确态度传递出了作者讽刺世人不修心修身,迷信神鬼的鄙视之情,所以“都要变得这般模样,才吃得安稳哩”。三清在《西游记》中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是三位至高无上的存在,不是放在道观中的那三个雕像。
我们再来解决三清的本体的问题。前面讲过,《西游记》中的宇宙观是建立在几种不同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尤以《晋书·天文志》为理论依据,以“浑天说”为宇宙观主体。被朝廷认证的天文学家必然同样是优秀的史官,这位李淳风,在25岁的时候被朝廷录用当了一个从九品官员将仕郎,42岁才干到太史丞的职务,也就是从七品的品级,因为其在天文、历法、算学方面卓越的贡献,46岁朝廷封了他一个“太史令”,太史令是个从五品的品级。贞观二十年(646年),朝廷让房玄龄组织编写《晋书》,40多岁的李淳风就负责撰写《晋书·天文志》这三章,其中涉及了不少已经遗失的古代文献。张衡(78年—139年)的“浑天论理论研究”就没有流传下来。
浑天说和盖天说争论了千百年,直到东汉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他改进了浑天仪,给浑天说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他的关于浑天仪的研究著作遗失了,没能流传。(关于张衡的研究著作首次出现在《晋书·天文志》中以葛洪注《浑天仪注》的方式出现,而后南朝梁的刘昭注《后汉书·律历志》时也提到了“张衡浑仪”的文字记载。所以到了唐朝《开元占经》就把葛洪所引的《浑天仪注》和刘昭所引的《张衡浑仪》的一部分合成一篇,称为《浑天仪注》,而《张衡浑仪》的另一部分在《开元占经》中又被称为《浑天仪图注》,作者注)。《晋书·天文志》就引用了葛洪的话:
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
涉及《西游记》三清的原型,《浑天仪注》最重要的一句是“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什么意思呢?天地是由“气”组成的,在“水”中运行。我们很容易理解古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将天地浮在宇宙中运行的“客观事实”认为是在水中进行的。所以连李淳风都认为“然则天出入水中,无复疑矣”。
关键问题是在《西游记》中这个“气”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一气化三清的“气”。我认为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一气化三清”这种思想,最早源于在东汉张陵(即折射为《西游记》中四大天师之一张道陵张天师,作者注)。张陵认为,《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道。所以张陵在其《老子想尔注》中说“一者,道也”、“一散形而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由张陵注解的《道德经》,故有了后世“一气化三清”的提法,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小说《封神演义》中,这只是道教中关于“气”的理解,是一家之言,并不是既定的客观事实,我们不做参考。
但是在《西游记》中,“气”折射为仙尊了吗?
是的。书中“气”折射的仙尊团体称谓为“五跂真君”,实应写为“五气真君”。五跂真君的集体名号也就在安天大会上出现过一次而已,乃是东方木气、北方水气、西方金气、南方火气、中央土气。《鬼谷子》云“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故常见“火德星君、木德星君”,“金德星君”乃太白金星。所以“气”可分为“五气”,不为“三清”。除了“五气真君”,“气”在《西游记》中其实真正折射而成的实乃为另一位尊神,我们后文再谈论他。所以作者既要突出“气”的地位,又不想造成读者的混乱,就把“五气真君”,写为“五跂真君”。
今天我们所谓“三清”说法的由来,乃是公元4世纪,中土南北三个道派对于“道”的不同含义的理解,各为其说。比如张陵继承汉朝的黄老道,创立了“天师道”,太上老君是早期道教的最高的神;南朝梁的陶弘景在其《真灵位业图》神谱中,就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阙帝君等为最高神,这是上清派的一家之言;三国时期灵宝派的葛玄(即折射为《西游记》中的四大天师之一葛天师,作者注)《灵宝经》中,就以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为尊。
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如果将“传经体系”作为传道的方式之一,那么这个“传经体系”仅仅是道教。彼时道教内部分化的三家之言论、尊崇的祖师都不完全一样,根本不能说明《西游记》中的三清来源于此,只能证明《西游记》中的“三清”借用了道教中三位尊神的法名。
我认为书中关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记录是乱的,或者说,吴承恩根本不介意他们哪位是哪位。比如,第二十四回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元始天尊在上清天授课,“上清天”按道理来讲是“上清灵宝天尊”的所在。再比如第八十六回,师徒遇到个自称为“南山大王”的妖怪,孙悟空一听他的名号就开骂“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你看作者写李老君坐在太清的右边,车迟国太上老君的雕像是摆在元始天尊雕像的右边,可是“太清”如果从称号来讲,就指的是“太清道德天尊”啊。所以我说,吴承恩根本不介意他们哪位是哪位。作者想要传达的是:
他们是三清,但是又是虚无缥缈、至高无上的存在,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或者说根本没必要去分清他们三位在书中的地位孰高孰低。没有地位高低之别总有现实原型吧?我认为,《西游记》中的三清的本源至少要从《道德经》中寻找答案。
《道德经》除了论述其宇宙观,勉强给“万物的根本”起了一个名字叫“道”、或者叫“大”,后面又接着说: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过来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广袤的宇宙间有四个“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这个“王”就是人,而“法”,简单来说,就是作用于自然的一种亘古不变的规律或者说运行法则。
《西游记》中子会天生根、丑会地生根、寅会人出现。我们说玉皇大帝是其中一“大”即道,那么其余三者天、地、人(王)三个“大”就为三清。
在我们存续的这一元,天生根之时元始天尊随天而生,故其为天大;地生根之时灵宝天尊随地而生,地生万物之灵,又生千万法宝,故其为地大;人出现之后道德天尊随人出世,只有道德才是人类社会的至高准则,故其为人(王)大。
所以天、地、人这三个“自然之法”就折射出我们这一元中的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