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西游记》之菩提祖师之谜——第十二章 揭秘菩提老祖的身份

2023-03-27解谜《西游记》菩提老祖之谜 来源:百合文库
十二、揭秘菩提老祖的身份
我们前文大篇幅的分析了《西游记》前七回中的孙悟空是自夏朝以来至隋唐以前“儒”的折射,菩提老祖作为孙悟空的传艺师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但他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团。
《西游记》中最有资格传授悟空本事的仙祖中,最有可能的人物是玉皇大帝、三清、四御、如来佛祖。我们通过分析四御,把他们排除了,孙悟空作为“齐天大圣”是和他们基本平级的。玉皇大帝和三清是“道、天、地、人”的折射,他们“掌控”着这个宇宙、我们这一元,他们四位轻易不出手,玉皇大帝牢牢把控着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只有在某种意识形态“偏离”天道之时才出手干预,例如捉拿孙悟空、兕大王。三清在书中仅仅作为讲学传道的“老师”,从不出手干预政治。如来佛祖作为西方的“道”,来到安天大会之前一直在西天。两汉之间一直延续到隋唐前的乱世,“天道”需要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佛家思想的来中华大地度厄,所以如来佛祖是玉帝请来天庭的。吴承恩很尊敬这个“西方道”,干脆在第八回回目直接称其为“我佛”。我认为以上仙尊佛祖都不是菩提的化身,菩提另有其折射。
我们逐一分析。
菩提老祖的洞府: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先说灵台,最早记录这两个字的是《诗经》,其中有一首诗叫做《大雅·灵台》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这个灵台是个建筑物,说周文王建造灵台,由于百姓爱戴他,很快就建成了。这个古建筑的遗址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这不是灵台方寸山的来源。真正的来源始于《西游记》中方寸山那个樵夫所唱歌中的一句“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灵台就源于这本《黄庭经》,《黄庭经·内景·灵台》曰:
灵台郁蔼望黄野,三寸异室有上下。
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就是“内心专一才能做到中空的状态,上中下三个丹田所在的位置皆不同”。灵台就是“内心”的意思,方寸是形容人体上中下三个丹田每处“室”仅一寸,方寸其实就是“丹田”的意思。《黄庭经》分为外景、中景、内景三部,是道教上清派道士和内丹一派道士修炼的内部教科书。简言之,《黄庭经》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都住着神仙,所以樵夫说“还有三四十人从他(菩提)修行”,这就是《黄庭经·内景》中人体三十六个部位神仙的折射。
至于“斜月三星洞”更是指代“心”这个字了,一斜勾三个点,像极了心字。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把思想、感情都说做“心”,包括佛教把一切精神现象也称为“心”。
我们得出结论,菩提老祖住在“心”中。
菩提老祖的形象:《西游记》中,有人认为菩提老祖是佛家之人,原因多是源于吴承恩对菩提老祖的首次描写,孙悟空随道童进入府中发现菩提老祖端坐在台上: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大觉金仙是宋徽宗对佛的称谓,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其中《宋史·徽宗纪四》记载“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还有“西方妙相”“空寂”“真如”等描绘,都是佛家用语。
但我认为这只是吴承恩的打着佛家的幌子写菩提而已。第十七回,观音菩萨收服熊罴怪,孙悟空变作一粒仙丹骗怪吃,有句诗写的是“三三勾漏合,六六少翁商。”勾漏是指前文提到的葛洪,酷爱炼丹。南宋周去非的地理著作《岭外代答》其中有记载“昔葛稚川为丹砂求为勾漏令,以为仙药在是故也”,葛洪曾经为了求取丹砂,想当勾漏令,这个勾漏就是今天广西北流县附近。少翁是指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李少翁,传说就是他帮汉武帝召唤了去世的李夫人的鬼魂。
两句诗文中的“三三”其实都是《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孔子特别喜欢看《周易》,他的门人汇总了他对《周易》的看法,编纂成《易传》,《易传·彖传》解释乾卦时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在《易传·象传》中记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不做多解释了。“三三”是道家的概念,诗文中诸如“气”“神”“自然”“劫”等都是道家的概念(佛家的劫的概念与道家不同,《西游记》中已经论述过1劫是129600年,是道家的劫)。
如果没有提前接触影视剧、书画等艺术形象,单凭这几句诗文,你能看出菩提祖师的形象吗?不能,因为他“没垢姿”,没有形象,他是“历劫明心”大法师。
菩提老祖的本领:从菩提老祖的本领来看,他也是佛道合一的一位仙尊,书中原文:
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菩提老祖拿着拂尘,会讲道、会论禅,甚至谈儒也不在话下,所以是“三家”配合。佛家的“皈”,道家的“玄”,他的本领之一便是精通各家理论,通过传授理论知识的方法引导孙悟空“悟道”。
前文说过吴承恩认为无论是《西游记》中,还是历史中,“道”是“儒释道”三家乃至诸子百家的终极奥义。菩提老祖提供了“道”字门中的术、流、静、动4套方案供孙悟空学习,所以他还会“算卦、入仕、入定、炼丹”等本领,只不过孙悟空为求长生不学而已。最终还是通过口诀的形式教授孙悟空学会了长生法门!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书中说菩提老祖“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孙悟空得到的“长寿口诀”就像往计算机中输入代码一样来的简单,包括七十二变、筋斗云的操作都是口诀而已。所以,菩提老祖的第二个本领是拥有海量各式各样的口诀。
菩提老祖将孙悟空逐走的起因是孙悟空在人前卖弄本领,变成了一棵松树。这里不得不提历史上孔子的七岁“师傅”项橐,他住在“达巷党”这个地方。《论语·子罕篇》中记载的“达巷党人”,是指今天山东兖州西北的旧关村附近的人。兖州地区最出名的民间传说就是“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即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中的神童项橐。传说项橐曾经指着松树问孔子,为什么松树不惧严寒,孔子说因为松树心实不虚,所以耐寒;项橐说孔子错了,竹子心虚不实,同样耐寒。孔子汗颜说虚心之竹,四季常青,人应学松之品质,竹之虚心,这孩童可为吾师也。当然这只是传说,不采纳为证据。
孙悟空变身松树这一故事情节其实是“孔子厄于陈、蔡”而论松柏一事。孔子游说到陈国和蔡国之间因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此时的孔子已经63岁了。孔子通过这件事对于“入世”又有了新的思考:
《庄子·杂篇·让王》中记载了孔子对于松柏的这种态度“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说天气寒冷了,霜雪降下以后,我因此而知道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比喻君子在艰难困苦中,才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崇高品格。折射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松树这个故事情节,谈论的是孔夫子团队周游列国游说统治阶级采用儒家思想这一事件的总结,孔子厄于陈、蔡一事,还散见于《论语》《墨子》《孟子》《旬子》《吕氏春秋》《史记》《孔子家语》,应为真。
《论语·泰伯》中记录了孔子对于“传儒”的观点:“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翻译过来就是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当然吴承恩对于这个观点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孔子采取的“传儒”态度不对。书中原文菩提祖师训斥变成松树的孙悟空: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这段话表面上是训斥孙悟空不要卖弄“七十二变”的本领,但是仔细一想这个“七十二变”孙悟空在后文经常用到,绝对不单纯指这个变化的本领。所以,菩提老祖的话另有所指:儒家思想目前要依附于统治阶级才能存世,执政者若想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无论你欣不欣赏这个执政者,他如果需要儒家思想来执政,你能阻止他用吗?你若是不许他用,他必然要控制儒家思想这一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就湮灭了啊!
所以吴承恩认为“孔子厄于陈、蔡”谈论松柏一事言外之意就是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优秀意识形态的代表,但还不能“自证”成为“人类共同价值”,即使你像松树一样有德,你只是自我感动,因为你是根据天道的有无来“传儒”,儒家思想能不能教化万民不取决于统治阶级的采不采用!所以如果不上升为“道”的高度,只能任由统治阶级摆弄。
“菩提”这两个字确实是佛家用语,且“须菩提”这位古印度高僧也是佛教中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但吴承恩笔下的菩提祖师绝不会来源于此,顶多是借用法名。唐龙朔元年(661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大师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后来六祖慧能据此做出了《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这首《菩提偈》最后两句总是被人忽略: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项橐虽然为孔子的老师,但并不折射为菩提祖师。菩提老祖的住所、形象、本领无一不将他指向内心世界。他住在人的内心世界,他拿着拂尘也讲着佛法,他的样子就是你想象出的样子,他的本领就是你能悟出的你自己的本领,他不允许孙悟空将他透露出去,只因他根本只是孙悟空的内心世界,其实他就是“道”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射。孙悟空听闻菩提的威胁怎么说的呢?“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其实,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本来就是他自家会的。孙悟空被菩提赶走当然不是从内心世界赶走,而是要让“儒家思想”之德外化,走出儒家思想自我中心的论调,去外界降妖除魔、拯救万民以求“自证”。《菩提偈》中的“菩提”才是吴承恩笔下的菩提老祖。于是,孙悟空就被菩提赶走了,去哪呢?去西方。去西方做什么?去求“道”。求什么道?
儒家思想的自证之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