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人生比诗歌更寒冷——孟郊

2023-04-02唐诗传记 来源:百合文库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二十四岁的韩愈在长安认识了一个来应考的四十二岁的举子,两人一见如故,短短的时间里,就写了大量的诗歌互相酬答。那时候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次会面,使唐诗史上多了一个诗歌流派,也为唐诗的江山抹上了一层奇崛险怪的独特色彩,而他们两个人的名字也从此在诗歌史上连在了一起。这个举子,就是孟郊。
苦寒诗人
孟郊(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八年的这次应举,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是第几次了。长年的羁旅落榜生涯已经使他对仕途几乎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经常长叹:本来希望凭借文字换得功名宦达,谁知道,今生却因为文字而备尝坎坷。(“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叹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会,没有谁会来关心一个屡次下第的举子的痛苦和辛酸。世态的冷漠和人生的清苦,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真切地品味的。在愤懑之余,孟郊也经常感叹:“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伤时》)在长安羁旅的日子里,诗人饱尝了贫寒穷困的滋味,更饱尝了世事的冷暖炎凉。
和其他举子们一样,孟郊每天拿着自己的诗作低声下气地等候在权贵门前,忍受着看门人的冷眼和轻蔑,权贵的傲慢和冷漠,希望自己的哪怕是一行诗能够得到权贵的青睐,为自己的登第放上一个重重的砝码。但是,每次的“行卷”和“温卷”都是以失望告终,换来的,只是满头的旅尘,还有心底升起的浓黑的绝望。诗人悲哀地长叹道:“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长安羁旅行》)
孟郊家境贫寒,而长安应试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长安羁旅的生涯,其实就是挨饿受冻的日子。在孟郊的诗歌中,有很多反映他遭遇穷困、饥饿、寒冷的诗篇,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少见的。一次,诗人搬家,要向友人借车,车到了之后,孟郊不无心酸地发现“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独处在陋室里的诗人被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时,好心的友人送来了一些木炭,于是终于“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终于“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不是亲身备尝这种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有人只知道饥饿是不能忍受的,但是却不知道寒冷也一样无法忍受。但是,朋友的接济大概不是经常能有的,于是更多的时候,孟郊只能在寒冷中伸出瑟瑟的手,在残破的纸上,写下自己的悲凉和痛苦: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
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苦寒吟》
这种在饥饿寒冷中渐渐绝望的感觉,当然不是锦衣玉食的王侯公子们所能理解和想象的,但是,这就是孟郊的生活常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