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思考,快与慢|认知心理学代表作品


个人推荐指数五星。看不完的干货。作者丹尼尔卡尼曼,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是认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代表作品。
系统1
与系统2
人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快思考与慢思考。即系统1和系统 2,系统 1和系统 2分别产生快思考和慢思考。系统1的直觉性作用比感觉到的还要大,它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采用系统2,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善作抉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些什么。尽管系统2的运行体现在行动中,但自主运行的系统1才是本书的重点。我们将系统1描述成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
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而变得快速自主。系统1除了能将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法国的首都是哪里)联系起来之外,还能使我们掌握一些技能,比如看出并理解一些社交场合的细微差别。
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
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不愿付出努力。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包括名字复杂的信息源。字体模糊不清时,学生的表现更好。这是因为,无论认知紧张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它都更有可能激发系统2来抑制系统1所给出的直觉性答案。
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很有效,因为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系统
1
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依据经验作艰难判断时,容易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
 
 
直觉
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在医学专业中,麻醉师能培养出有用的直觉性技能。不幸的是,专业的直觉并非全部是从真实的经验中得来的。比如股票经理。为什么会产生一个领域的专家的直觉能够相信,另一些不能相信。首先是因为反馈的长短,在一个人刚刚进入一个领域时,如果他工作中采取措施,能五分钟内立马得到结果的反馈,而不是一年后才能得到反馈。其次是足够的规律性,也就是事件的过程可以量化,比如新生婴儿出生,医生判断婴儿是否健康的几项指标,而且事件的构成因素少。
 
 
自我损耗
人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时,会全神贯注,忘记时间的存在,忘掉自己,忘掉自身存在的问题,毫不费脑力的做着的状态称为心流。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幸福
你怎样衡量痛苦与快乐?假设某人每天都要接受一次痛苦的注射。原计划注射20天,现减至18天,请问人们对这种减少的感觉与从6天减少到4天一样吗?若不一样,你能说出理由吗?收集结果数据,很明显。若能将注射天数减少1/3(即从6天减到4天),而不是1/10(即从20天减到18天),人们往往愿意付出更多。在第一种情况下避免两次注射的决策效用要比在第二种情况下大,并且相较于第二种情况,人们都愿意为第一种情况付出更多。但是,这种区别是荒谬的。如果痛苦每天都是一样的,则按应该注射的次数。体验效用是会变化的,就像每天的温度或气压那样,其结果将被绘制成时间函数。
峰终定律: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过程忽视: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通俗来说,我们的记忆已变成痛苦和快乐的最强烈感受(高峰时)以及感受结束时的自身感觉。
简的幸福问题:简从未结婚生子,一场车祸让她丧命,但死的时候并不痛苦。关于她的故事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她一生都非常幸福,持续了30年,她将工作视为享受,喜爱度假,花了很多时间与朋友聚会,培养了自己的爱好。故事版本二,简的前三十年如同版本一一样幸福,简的寿命延长了5年,她35岁逝世,简最后生命5年还算快乐。但不及从前30年那样快乐。纵观简的一生,你觉得她一生经历多大的幸福与不幸。哪一个版本的简更幸福?
钱可以买到快乐吗?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来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也会随着收入增加,但超过那个标准后,也就不会再提升了。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且能得到钱的人对生活明显更为满意;想要却没有钱的人则对生活更为不满。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幸福的正确衡量方法:时间的重要性。将自己的一生看成一个微积分,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某一时刻的快乐量,我们的幸福总量就是这一生中所有快乐量的总和。以某个生命的最后时刻来评估整个生命,或在判断哪种生命更为理想时,完全忽略其过程都是没有道理的。
 
 
几种效应
曝光效应:
当重复的单词或图片迅速闪过,快到观察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看见它们时,观察者同样还是更为喜欢重复率高的单词或图片。
光环效应:
如果你赞同一个总统的政见,你可能也会喜爱他的声音及着装。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
锚定效应: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效用层叠:
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于对相对次要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效用层叠也会通过呼吁人们关注风险和增加降低风险预算总额的措施来创造长期效益。
合取谬误:
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在此即为银行出纳和女权主义者)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银行出纳)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因为人们常常错误的认为事情的细节越详细、越丰富事情就变得越可信,做出判断的概率越高,这一点有违逻辑。琳达问题:琳达31岁,单身,一位率直又聪明的女性,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下面那个选项最有可能是现实中的琳达?A琳达是小学老师。B琳达在书店工作,还在学习瑜伽。C琳达积极参与女权运动。D琳达是妇女选民联盟成员。E琳达是银行出纳员。F琳达是保险推销员。G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
回归平均值:
选手第二天的表现最准确的预测通常是最保守、最接近平均值的,而不是基于第一天分数的预测。
后见之明: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后见之明对那些决策制定者而言尤其无情,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
规划缪误:
一是不切实际的计划与预测,看清或是看轻或是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二是忽视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忽略外部意见。
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获得收益更敏感。
损失厌恶:
失去10美元的痛苦比获得10美元的快乐更加深刻。
禀赋效应: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无差异曲线:
第一,人们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第二,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其有利之处包括对倾向于现状的偏见。
概率与决策权重:
以下是可能性对应相应的决策权重。0--0,1--5.5,2--8.1,5--13.2,10--18.6,20--26.1,50--42.1,80--60.1,90--71.2,95--79.3,98--87.1,99-91.2,100-100。也就是说 一种新的技术革新能够提高某种疾病的存活率,同样是提高百分之五的比率,你却愿意花的钱不一样。比如从原本百分之二的存活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和从原本百分之八十五的存活率提到百分之九十两者,愿意掏钱的数目不一样 。
框架效应:
窄框架,分别思考两个简单的决策问题。宽框架,一个有4个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通俗来说,同一个问题换一种不同的说法,决策者愿意采用的方案就不同。比如一场疾病的两种方案,采用A方案,200人会获救,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会救600人,有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人也救不了,你会选择哪一个?。在另一种框架下,如果采用A'方案,会有400人死,如果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没人会死,三分之二的可能600人都会死,你会选择哪一个?宽框架缓解了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了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
框架问题:A若某赌注有10%的概率赢得95美元,有90%的概率损失5美元,你会接受这个选项吗?B若某彩票有10%的概率赢得100美元,有1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你愿意花5美元买这张彩票吗?
联合评估:
在评估一项事件时单独评估和与把相类似的事件对比评估,所得到的结果不一致。
聚焦错觉:
错误想法会导致我们易于夸大购买大件商品或变换环境对我们未来幸福感的影响力。昆明四季如春,而哈尔滨非常寒冷。人们会错误的认为昆明人比哈尔滨人更幸福。如果你喜欢自己的车,你就有可能夸大从其中得到的快乐,这会使你在想到当前这辆车的优点或是考虑是否要买辆新车时出现错觉。
 
 
后悔
A公司年终奖发给你一张今晚的演唱会的票,价值1000元,突然下起了暴雪,你是否会去观看。B你花费1000元购买了一张今晚的演唱会的票,突然下起了暴雪,你是否会去观看。沉默成本论,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与精力。
保罗在A公司持有股份。在过去一年里,他想要将股份转移到B公司,但最终决定还是不那样做。现在,他了解到,如果他当时将股份转到了B公司的话,可以多赚1200美元。 乔治在B公司持有股份。在过去一年里,他将股份转移到了A公司。现在,他了解到,如果他当时坚持保留B公司股份的话,可以多赚1200美元。 谁会更后悔呢?人们对由于不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这个观点在赌博的情境下也得到了证实:人们下注并赢了钱会比其不赌但得到同样多的钱更快乐。这种不对称至少对于损失来说是强烈的,还可用来解释责备和后悔的原因。
有两家便利店A和B,小王经常去A便利店购买物品,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小王去A便利店购买物品时,被抢劫犯枪击受重伤,另一种是小王去B便利店购买物品时,被抢劫犯枪击受重伤。哪种情况下小王更可怜,更后悔?反常规事件与正常事件相比,人们更容易凭想象搞砸这些反常规事件。反常态事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还会使人们认为在相同情况下这些事件也应该是正常的。反常态与常态的对比可引起后悔和责备。后悔的风险是不平衡的,其不平衡性体现在偏向于常规的、厌恶风险的选择
后悔总是伴随着后见之明的偏见而来,所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见之明的措施都有可能是有益的。躲避后见之明的方法是:在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之时,不要太过周密,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
 
 
统计学
如果你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我们都非常愿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随机的。
概率权重问题:
若在以下4种情况中,得到100万美元的概率都提升了5%,你认为这个消息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A.从零提升到5%。 B.从5%提升到10%。 C.从60%提升到65%。 D.从95%提升到100%。 依据预期原理来看,每种情况下你得到100万美元的效用都提升了5%。但这么说与你的经验相符吗?当然不相符。
因果关系概率计算问题:
一辆出租车在夜晚肇事后逃逸。这座城市有两家出租车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出租车是绿色的,另一家是蓝色的。你知道以下数据:这座城市出租城市的出租车85%是绿色的,15%是蓝色的。一位目击证人辨认出肇事出租车是蓝色的。当晚,警察在出事地点对证人证词进行测试,得出结论,目击者在当时能够正确辨认两种颜色的概率是80%,错误的该路是20%。这场事故的出租车是蓝色而不是绿色的概率是多少?
 
 
公平与批判性
公平性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如果该公司面临损失的危险,也可以将损失转嫁给别人。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在收益下降时降低工资是不公平的。我们称这种原则是公司和与公司有关联的个人之间的典型双向权利。受到威胁时,公司的自私行为可被看做是公平行为。人们甚至认为这家公司连部分损失也不必承担,它完全可以将这种损失转嫁给个人。
在理解一个陈述之前,一定会先试图相信它:如果这个陈述正确的话,你必须先了解它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你才能决定是否“怀疑”它。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
 
 
我关于史蒂夫问题的思考
史蒂夫问题:史蒂夫非常腼腆,少言寡语,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人或者这个现实世界没有兴趣。他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关注细节。”请问史蒂夫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
书中认为史蒂夫问题中因为农民职业数量基数大于图书管理员的数量,所以当农民的概率大于图书管理元的概率。但是现实中的事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个性与职业选择上就是相关的,比如作为一个销售员,腼腆、少言寡语的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再加上许多事情本身并不可以量化与简单的因果关系。比如一个人原生家庭的好坏是否决定了这个人应该成家?在比如一个人在家庭中的排行地位是否会造成性格上的差异?在《自卑与超越》积极心理学中,用的就是一种万斤油理论,什么样的情况都能解释,强行的后释者理论。
 
 
方法论
事前验尸: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关联阅读:
《自由选择》,我的阅读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98365712019639&mod=zwenzhang
《助推》,比尔盖茨这几年推荐的,我还没读。
《数字是靠不住的》,统计学中常见的利用人们的心理暗示再加上系统错误而造成的数字靠不住。我的阅读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83718304852574#_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