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中国书法简史10——民国以后书法(3)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沈尹默
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沈尹默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沈尹默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第一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入巨富。
书法实践的同时,沈尹默也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他结合自己学书的体会,将书法理论通俗化,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沈尹默于解放后,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培养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家。上海的书坛上,至今仍活跃着许多沈先生的传人。
陆维钊
原名子平,字微昭。浙江平湖人。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1925年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王国维先生助教,后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大学任教,潜心中国文学研究,尤于汉魏六朝文学及清词有专攻。教学之余,对书画艺术孜孜以求。1960年应潘天寿之邀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开设诗词题跋课。1963年中国画系成立书法篆刻科,为负责人,这是当时我国艺术院校之唯一书法篆刻科;1979年浙江美院率先招收国内首批书法研究生,由他任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陆氏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先驱者之一。
陆维钊先生晚年以书法卓绝,驰名于世。其书法真、草、隶、行各体皆精。其书法集雄强恣肆与书卷清气于一体,极富个性色彩和现代感。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现代“蜾扁”,人称陆维钊体,独步古今书坛。先生学问人品为后人所仰。
林散之
14岁丧父,门庭忽然冷落,迫于生计,学画人像谋生,此后回到乌江随乡师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方懂得悬腕执笔之法。因迷于诗、书、画,自号"三痴生"。32岁时经张栗庵引荐,负笈沪上,拜黄宾虹学画,方悟得用笔用墨、知白守黑之理。
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其草书为二十世纪的书坛增添了不少活力。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他在草书中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把他们出神入化地熔于书法创作之中。近于干擦的散锋,是他衰年变法的成功之处,加上使用长锋羊毫,创作出浑朴苍茫、酣畅淋漓、老辣纷披的大草,意外的精彩层出不穷。
林散之从《阁帖》学晋人书,并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手札,得其意韵,同时临习汉隶名碑,数十年不辍,其书刚中见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韵,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他充分挖掘帖学中蕴藉典雅、旷达流畅的美学特征,并以自己对线条的独特感受能力,融碑学的飘逸朴拙,劲健挺拔之长,形成自已神韵兼备,清逸静雅的独特书风,成为一个足以与怀素、董其昌、傅山、王铎抗行的草书大家。他的成功,唤醒了时代对帖学的回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