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中国美术简史4——隋唐绘画艺术(3)

(三)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它阐明了绘画的功用: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更进一步地阐发了谢赫的“六法”。强调“气韵”和“骨气”的辩证关系。提出“笔不周而意周”的“得意”主张,指出有“疏密”二体的绘画发展传统。
它是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是一部绘画的百科全书,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重要概念:
设色
绘画时敷色,是运用色彩的效果,表达物象的情境变化和韵味。古人称为“随类赋彩”、“活色生香”。从配彩类别上可分为:墨彩、淡彩、粉彩、重彩。具体着色方法有:渲染(又分单色渲染、淡彩渲染、重彩渲染)、平涂、罩染、统染、立粉、积水、没骨点写、烘托等。山水设色,大体可分水墨淡彩、浅绛、青绿、金碧、没骨等几种。
没骨山水
没骨法是指不用墨线勾皴,直接以色彩(或和墨,如以整合赭画树干,这里墨作色用)描绘物象。相传南朝梁张僧繇创没骨山水,唐杨升擅长这种画法。明董其昌,蓝瑛,清王原祁等偶一为之。没骨山水设色不能追求过多的层次变化,要求明快显豁。
骨法用笔
出自古代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六法之一。“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青绿山水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在古代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为青绿山水的开端,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进一步发展。后世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就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都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
不好意思,大家!上次因为出现了一些错误,删掉重新上传的。
由于写文比较快,字数较多,加上找配图,虽然有校对,但总有忽略的,请多多包涵!

猜你喜欢